■吕成王
时光知味,岁月沉香。转瞬间,甲辰龙年的悠扬钟声,将欢度新春佳节的高潮推至元宵节。
元霄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元宵佳节,春和景明。这一天预示着为期一个多月的农历新年庆祝活动即将落下帷幕,人们的生活归于平静。故,元宵节庆祝活动范围之广,举国欢腾;内容之丰,引人入胜。人们要津津有味地吃汤圆,要衣冠齐楚、兴高采烈地赏花灯、猜灯谜、观烟花。铿锵有力的锣鼓声引领着一条条巨龙翩然起舞;凤冠霞帔的高跷队伍伴随着激扬的鼓乐有节奏地扭动,喜庆新年的浓郁氛围高潮迭起。
在卷帙浩繁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古人写下不少元宵节的诗词,至今犹如星光璀璨,珍珠闪烁,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既有描写元宵节盛景的杰作,也有描写男女相亲相爱的佳构。
自唐朝起,元宵节就有观灯闹夜的民间风俗。北宋时从正月十四到十六三天,开宵禁,游灯街花市,通宵歌舞。《东京梦华录》卷六《元宵》载:“正月十五日元宵……灯山上彩,金碧相射,锦绣交辉。”由此可见当时元宵节的繁华景象。
最著名最令人喜爱的当属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首词的艺术手法炉火纯青。上阕描写花灯耀眼、乐声盈耳的元夕盛景;下阕记述主人公在美女如云之中,寻觅那位一起观灯走散而又相逢于灯火凋零处的美丽女子。写景气象宏阔,叙事言简意丰,给人柳暗花明之惊喜。特别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传神之笔,将青年男女冲破封建礼教,大胆相爱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得曲折生动,淋漓尽致。本词由于构思精妙,语言精致,含蓄婉转,收到了余味无穷的效果,历来受到人们的推祟与喜爱。
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该词描写了两次元宵夜的不同境遇:去年元宵节,花灯如昼。月儿挂在柳梢头,青年男女相约黄昏后。今年元宵夜情景依旧,人却不见,失落惆怅笼罩心头,泪珠儿不禁将衣裳湿透。 作者描述了一对青年男女大胆相恋相爱的过程,结果可能难遂人意,但精神难能可贵。
“ 锦里开芳宴,兰缸艳早年。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唐代诗人卢照邻的五言律诗《十五夜观灯》,从不同角度描写了元宵节的各种灯饰,远眺如繁星落地,近观如明月高悬,更有少女的笑脸与五彩灯笼相映成辉,使元宵灯节增添了无限情趣。全诗动静结合,情景交融,色彩绚丽,场面壮观,字里行间流淌着欢快愉悦之情。
唐代诗人崔液是这样描绘《上元夜》的:
“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一幅灯月相映,游人如织,美轮美奂的情景,栩栩如生映入读者眼帘。
宋代诗人詹初《新春》诗曰:“岁月新更又一春,迎春还是旧年人。愿除旧妄生新意,端与新年日日新。”
花灯闹新岁,大地回暖时。期盼一朵花开,静待一树新绿,让我们披着皎洁的月光,伴着缤纷的礼花,向万物复苏的春天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