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雄宇
石头巷,是呼和浩特市玉泉区的一条古老街巷,长约千余米,南北走向,几百年来一直以石器制作与销售践行、弘扬了独特的石文化而远近闻名。据考证,早在明隆庆与万历年间,来自山西、山东、河北等地的能工巧匠近千人先后聚集于此。他们在这里先行造屋修路,建成了众多的低矮土房与宽五丈、南北绵延二里余的通车大道,这便是当时人声鼎沸的“工匠营”。后来,碧瓦朱楹,巍然天成的占地约5000余平方米的宏大建筑群落—舍力图召落成后,工匠们便陆续返乡。而后到清雍正十三年,在专为加强北疆防御,对驻守兵将大营的绥远城的修建中,石头巷新生代的工匠们继承祖业,再次披挂上阵,连续4年的刀斧凿钺,留下了他们不可磨灭的卓伟业绩。
呼和浩特市素有“召城”之说,所谓“七大召,八小召”,然而还另有一说,即“先有石头巷,后有大小召”,可见石头巷悠久的历史和其在召城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地位了。这样,“石头巷”的名号便实至名归,已然坐实。“石头巷”也应该说是多少年来游牧文明与农耕文化在这里碰撞交融的果实。
据说,当年石头巷也曾繁华兴盛,石匠铺房鳞次栉比,晨钟暮鼓般凿石的叮咚之声不绝于耳。并且由此而衍生的车马大店,打马掌的铁匠炉,修缮马车的木匠房,以及成衣修补店等不一而足。来自相邻各县乡运送石料、石碑、石器的骡马车辆更是终日络绎不绝。赶车的师傅们每每与石料店铺谈妥生意后,便要难得地在此大大消费一把。去东侧小召前街的“惠丰轩”吃烧麦,或去西侧大召的馆子吃莜面。而晚间则或去不远处的“大观园”听康翠玲的山西梆子,或去西边“民生剧场”看班玉莲的二人台小戏。
如此,一条短短的街巷,却满满洋溢着当年北国小城一派浓浓的市井文化。
也许是受到了舍力图召浓郁宗教艺术的影响,与之毗邻的石头巷的石工们居然也代代相传,具有了天生的也是奇特的“音乐细胞”。他们许多人放下石锤便可操起二胡,拉上一曲“汉宫秋月”或“寄生草”,竟然也有腔有调,煞有味道。若是遇到了五、六人的小堂会,那迷人的吹拉弹唱,绝对让你心神荡漾,欲罢不能。
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在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大环境下,石头巷年轻的石工们也顺应而为,组成了石头巷的文艺队。每年的元宵节前后便是他们大显身手、服务大众的时间。而且鉴于“石头巷文艺队”的名声,他们还常常应市内工商界的邀约,在当时繁华的大南街、小南街、大什字、大召前、小召前等地演出深受各族群众欢迎的文艺节目,以此作为市工商界对各族民众一年来惠顾的酬谢。当时民间曾流行过一句话:“文艺队,把歌唱,最爱听的是石头巷”,可见一斑。
随着时月的推移,石头巷居然还走出了文艺家,与文艺相关的人才。
家住石头巷最北端的一家李姓人家,世代刻石造型,以巧手细作而远近扬名。然而到了年轻的李之义这一代,却不再凿石,而是对制作各种民族乐器产生了浓厚兴趣。由他制作的红木二胡、铜筒四胡、堂鼓与花盆鼓用料考究,造型典雅,音色纯正,受到了许多专业人士的交口赞扬,当时内蒙古西部地区四胡演奏家拉塌地(艺名)就讲过,非李之义师傅制作的四胡他绝不触碰。
李之义,浓眉大眼,十分帅气,待人谦和。他不仅擅长制作乐器,而且还是演奏乐器的多面手。二胡、琵琶、扬琴,甚至于西洋乐器的小提琴、大提琴他都操作自如,应用娴熟。李之义家还有一个后院,他就在那里开辟了一处一百余平方米的乐器制作间,并请来了多年的好友,我区著名的弦乐制作大师张纯华先生,他们二人情投意合,十分默契,在这里亲自设计亲自动手,俨然是一个精工细作却是无名无号的乐器作坊。最初他们仅以制作二胡与四胡为主要产品,后来逐渐扩大了制作范围,三弦、琵琶、扬琴等无所不有。有人曾戏称这就是后来在呼市大南街名噪一时专为内蒙古各专业文艺团体供应演出乐器的“和声乐器店”的前期“袖珍研发所”。
1951年,应内蒙古歌舞团的要求,张纯华与李之义在石头巷“研发所”内苦思冥想,一次一次不断改进,还参考、自学了木材学、声学与音学,终于制作出了一把全新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独奏用的高音四胡,受到了几代乐师们的高度赞扬。
可惜,身怀绝技的李之义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便英年早逝,令人唏嘘扼腕。后来,张纯华先生独立作业,并把事业做得更大,曾是中国乐器协会会员、中国民族弦乐学会会员与内蒙古自治区第五届政协委员。还曾数次受到原国家副主席乌兰夫的亲切接见,使他成为从草原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马头琴研制大师”。这乃后话。
我国著名电影文化人、国家一级导演、曾执导了脍炙人口的电影《骑士风云》《东归英雄传》《重归锡尼河》与《悲情布鲁克》的麦丽丝,便是生于斯长于斯,与石头巷有着浓浓的不解情缘。
我区著名晋剧名伶苏玉兰女士,曾在我市大观园的舞台上为几代人演绎了华夏长河,历史春秋。她也曾在石头巷24号长年居住。
我区知名作家、著名的媒体人郭钰也数十年曾居住于此。内蒙古歌舞团曾名噪一时的蒙古族舞蹈演员王红霞在这里度过了她幼年的美好时光……
现在石头巷的最南端是一座拥有八十年教龄的石头巷小学。终日里阳光明媚,书声朗朗,好一派世代相传的文脉薪火,也在淡淡地述说着石头巷不尽的家国情怀与历史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