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2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融资数量、开函笔数及替代保证金 数额均居全区第一

本报讯(记者 宋向华 通讯员 任锐)近年来,我市率先在各盟市开出首张政府采购电子履约保函、电子发票,在数字化道路上迈向“新赛道”,助力采购主体最大化应用政府采购电子化系统,实现了“企业不出户、数据多跑腿”“采购网上办、支付不见面”“代理上云端、公正开评标”“监管数字化、全程可寻迹”。 截至今年3月底,全市政府采购合同融资额突破1亿元,融资数量位居全区第一;开具电子履约保函49笔,替代保证金519.20万元,开函笔数及替代保证金数额均居全区第一。

期间,充分运用政府采购大数据信息,保障流程“规范化”、监管“全面化”、服务“周到化”,携手采购主体,积极探索优化营商环境的新思路、新途径和新局面,全面发力提升政府采购工作质效。今年,全市的政府采购工作以采购各方需求为根本,全面借助数字技术加持,不断提高监管部门决策的科学性和预见性,提升服务的精准性和便利化,强化监管的时效性和灵敏性,持续营造更为公平公正、阳光透明、竞争有序的政府采购营商环境。

为形成全流程数字化采购,我市畅通网络连接,全面实施“全区一张网”,实现自治区、市、县(区)三级政府采购业务的电子化交易管理。畅通自治区政府采购“云平台”与财政核心业务的“一体化”系统渠道,全面实现政府采购电子化交易系统、国库支付系统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和协同运行。同时,“一站互通”市政府、市财政局、市公共资源交易监督管理局的官方网站,实时同步公开采购信息,通过数字化网络互联互通,实现从采购预算、采购意向、交易执行,到合同签订(备案)、合同融资、履约验收、信用评价、公告发布、监督预警、数据分析、在线提交发票、资金支付、线上投诉、信息公开,全流程可追溯电子化闭环采购,为参加政府采购活动的采购人、供应商、代理机构、评审专家和采购监管部门提供了“一网通办”“一网通管”的便利化服务。为助推低成本便捷化采购,托举政策落实上“云端”,我市依托自治区财政厅搭建的政府采购各功能模块,通过媒体宣传、多方调研、各方座谈、现场推介、视频推广政策等形式,全面推广政府采购合同融资、电子履约保函、电子发票、远程异地评标、乡村振兴等低成本、便捷化应用,以更多应用场景、更便利程序、更优性价比方便各方企业参与全市的政府采购活动,托举政府采购政策落实上“云端”,保障“云平台”系统框架“有骨有肉”,充分运用政采数字化技术工具,全面提升政府采购治理理念,助力低成本便捷化采购。

为实现全方位精准化监管,我市依托数据管理,抓住政府采购全生命周期中的关键点信息,依托政府采购“云平台”预警、信用评价等功能,以“数控+人管”的监管方式,对采购人的政府采购活动进行全流程专职专管。同时,运用大数据信息,通过比对、筛选数据,发现采购主体违法违规行为线索,做到监督管理采购主体全覆盖、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全覆盖,全方位、精准化彻查、严查政府采购领域的违规行为,积极推进法治化政府采购进程,全力推动市场主体由“找门路”向“找政策”转变,由“找靠山”向“找法治”转变。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