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7版:北疆文化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匠心塑造毛猴“七十二变”

毛猴手工艺品展示

栩栩如生的毛猴手工艺品

●本报实习记者 吴香凝/文 本报记者 张伊焘/图

“半寸猢狲献京都,惟妙惟肖绘习俗。白描细微创新意,二味饮片胜玑珠。”老舍夫人胡絜青曾这样描绘老北京民间工艺——毛猴。

在土左旗,成群作为一位传统的毛猴匠人,十几年间,他专注于毛猴创作,用巧手塑造出毛猴“七十二变”的形态,一件件栩栩如生的毛猴作品向世人展示出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民俗文化。

走进成群的工作室,陈列架上摆满了各种形态的毛猴:有用嘴叼着糖葫芦在街上悠哉踱步的,有肩膀头上扛着孩子在路边买烤红薯的,有手握画卷正徐徐展开欣赏画作的……一只只活灵活现的毛猴,仿佛玻璃罩下的不是一件件展品,而是毛猴世界的市井文化和猴生百态。

“辛夷、蝉蜕、白芨、木通是制作毛猴的原材料。”成群指着在桌子上一字排开的中草药说,“这是玉兰花的花蕾,在中药里叫辛夷,因其长得毛茸茸的,通常用来做毛猴的身体;这是蝉蜕,也就是知了壳,制作时要把它分解开,根据自己的想象来找到合适的部分做头和四肢;这是白芨,是用来熬制胶起黏合作用的;这是木通,要削成薄片用来做毛猴的帽子。”

谈到毛猴的起源,成群向记者介绍说,相传道光年间,在北京宣武门外骡马市大街有一家名为“南庆仁堂”的药铺。某日,店中一小伙计因没有伺候好账房先生而挨了一顿臭骂,小伙计怕丢饭碗只好忍气吞声。到了晚上,他在烦闷中无聊地摆弄药材时,偶然发现蝉蜕具有某些形象特点,不由心中一动,决定用中药材塑造一个“账房先生”。于是他选取了辛夷做躯干,又分别截取蝉蜕的鼻子做脑袋,前腿做下肢,后腿做上肢,用白芨一粘,一个人不人、猴不猴的形象便出现了。他拿给师兄弟们一看,都说像极了尖嘴猴腮的账房先生,小伙计觉得很开心,算是出了一口气。就这样,在无意间,世上第一个毛猴诞生了。流传到社会上后,又被有心人加以完善,逐渐形成了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手工艺品。

说起与毛猴的不解之缘,成群的记忆回溯到小时候,“那时候年龄小,第一次看到舅舅做毛猴,只觉得新鲜有趣,后来就尝试着自己做,逐渐地就越做越好了。”提到制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成群说最难的就是手上力度的把握,手轻了胶水粘不住没法定型,手重了又容易把蝉蜕捏碎,尽管如此,但他从没想过放弃,从十几岁开始每年寒暑假坚持制作毛猴,期间多次拜访有名的匠人请教学习,后来甚至为全身心投入毛猴制作而辞去了工作,之后他也从喜欢制作毛猴的业余爱好者成长为深耕毛猴技艺的项目传承人。

如今,“土默特毛猴”已被列入土左旗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下一步要继续申报呼和浩特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为更好推广、传承这一技艺,成群还多次参加“非遗进校园”活动,向孩子们传授毛猴的制作技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无比珍贵的文化瑰宝,只有通过不断地传承,才能让更多人体会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智慧,进而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成群深有感触地说。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