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2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以青春之名 赴青城之约

“青春遇见青城——以青春之名与呼和浩特对话”网络主题活动举行

●本报实习记者 樊雅璐

四月的呼和浩特,春意盎然,春花烂漫。4月18日,市委网信办联合赛罕区、回民区,市文旅局举办“青春遇见青城——以青春之名与呼和浩特对话”网络主题活动。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鸿德文理学院、内蒙古大学创业学院师生代表,网络名人“木槿先生”,本土网络歌手“如意说”“MC大牙”等齐聚活动现场,共话青春,开启一场青春之旅。

呼和浩特雕塑艺术馆、呼和浩特博物馆、昭君博物院、乌素图杏花谷、云羡露营基地……聆听文物的声音,感受杏花飘香,畅谈青春与青城的故事。大学生们正在与呼和浩特以青春之旅为名,双向促进、双向奔赴。

“请大家跟随我的脚步在这座具有北疆特色、多元融合的呼和浩特雕塑艺术馆参观。”沉稳、肃穆的氛围扑面而来,同学们停下脚步“沉浸式”驻足观赏,讲解员讲述着每一件展品的独特意义,每个雕塑作品栩栩如生,每个细节都表现出雕塑家对历史和文化的深刻理解。“雕塑艺术馆拍照特别出片,欢迎大家都来打卡,我在呼和浩特等你。”内蒙古鸿德文理学院学生云塔娜开心地说。

呼和浩特博物馆,是呼和浩特市历史地标建筑之一,同学们在这里欣赏着各个时期的呼和浩特历史文化,感受文物的魅力,聆听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波澜壮阔史诗。“了解一个城市历史最好的方式就是逛博物馆,作为拥有悠久历史的城市,呼和浩特有着说不完的故事。”内蒙古鸿德文理学院学生孙婷一边参观一边记录着。

昭君博物院里一件件珍贵的文物里蕴藏着深厚的历史底蕴,见证着呼和浩特历史文化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历程。内蒙古鸿德文理学院学生张硕说:“作为一个本地人,我深刻地感受到内蒙古历史文化的魅力,从昭君的故事中感受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情深谊长,希望大家都能来到呼和浩特,感受一下我们厚重的历史文化。”

当大学生们来到乌素图杏花谷,被眼前竞相开放的杏花吸引。当日恰逢“锦绣北疆 花漾青城”呼和浩特市2024年赏花季暨“杏福树下”回民区第十三届杏花节在乌素图杏花谷开幕,同学们徜徉在杏林花海,尽情赏花、拍照,感受青城春天的气息。

伴随着夜幕降临,网络名人代表与大学生们搭乘着“青春之旅巴士”来到了赛罕区云羡露营基地,大家纷纷拿起手中的相机,用镜头记录着此时此刻的美好,定格专属今日的这段青春之旅。大家围坐在一起,讲述着青春与呼和浩特的故事,畅谈着青城的温度和态度。

“我生在呼和浩特,长在呼和浩特,我对这座城市充满了期待,我通过自己的视频也在传播、记录呼和浩特,希望大学生们能多多留意青城的变化,来到这里、爱上这里。”“呼市人不知道的呼市事儿”博主李文华说。“我选择留在呼和浩特,是因为我在这里有太多的回忆,这里有太多可以实现梦想的机会,我热爱这里。”内蒙古师范大学学生冯亦辰表示自己早已把呼和浩特当成了家。

……

这个夜晚,同学们感受着呼和浩特的发展变化以及城市文化和时代发展脉动,对这座城市有期待、有憧憬,更有向往。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生郭卿妍说:“草原、城市、民族文化在这里交融,让我们一起以青春之名,观赏大美青城焕发的风采。”内蒙古大学创业学院学生石松亭说:“呼和浩特的故事太多了,我的故乡发展日新月异,让我无比自豪,欢迎大家的到来。”同学们对着镜头洋溢着笑容,邀请广大青年循着春的足迹,借着春风轻扬,以青春之名,赴青城之约。青年因城市而聚,城市因青年而兴。搭乘开往春天的列车,城市与青年双向促进、双向奔赴,在携手共进中同频共振,在彼此成就中发展共赢,在这个属于青年的时代里,呼和浩特正在以友好之城、活力之城、青春之城,拥抱有为青年,让更多大学生走进呼和浩特、了解呼和浩特、热爱呼和浩特。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