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2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呼和浩特:科技抢春忙 田间气象新

●本报记者 武子暄

谷雨时节,全国各地春耕大幕陆续开启。在我市,“掌上气象”实时护航、农技专家奔赴一线、个性化定制种植模式、新型农机具大显身手、智慧物联网出彩……科技的“一条龙”服务,让农民增收更有底气、农业生产更有质效。

新模式新品种:促产增收有保障

“小麦收割后,可以种植大白菜。”春节一过,作为全国“百强农技协”的和林县盛乐镇农牧业技术应用推广协会就忙着为农牧民带来一项全新的种植技术——小麦复种大白菜技术。

协会会长田锁锁告诉记者,通过小麦与大白菜的轮作,不仅有助于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还有助于改善土壤结构,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为确保技术的顺利推广,协会采取了课堂理论培训与田间指导相结合的培训模式。

更值得一提的是,协会去年还为合作社、农户开启了私人定制模式,让广大种植户做到种植前有计划、种植中会管理、种植后有收益。今年,定制这一模式的种植大户已经有12户。盛乐镇公喇嘛村村民陈文斌在尝到私人定制的甜头后,种植规模由去年的350亩扩大到今年的800亩。

种子的好坏直接影响收成。4月10日,记者在公喇嘛乡仝喜综合门市部看到,经销商赵仝喜已经做好充足的储备,“像这个‘种星718’青贮产量平均能达到5吨,每亩可增加300元左右的收入。今年计划推广种植3万亩。”赵仝喜信心满满地说。

“种星718”是内蒙古种星种业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20个玉米新品种之一。作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公司与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广东省科学院南繁种业所、内蒙古农业大学合作,成立了呼和浩特市玉米单倍体创新育种联合体,加大呼和浩特地区玉米新品种的研发力度。

“我们的粮食玉米、粮饲兼用玉米品种供应充足,还准备开展多场科技栽培种植技术培训。”该公司总经理王金玲说。

新服务新农人:精准发力护春耕

“这两天重点防范大风对设施棚膜的影响,建议紧固压膜线、压好棚膜,风力较大时可下放棉被至温室腰部……”4月11日,市级智慧农业科技特派员、市气象局高级工程师苏利军将最新的气象信息发到45个微信群后随即提醒道。

从去年年底开始,苏利军和团队成员密切跟踪研判天气形势发展及其对设施农业产生的影响,及时发布气象灾害风险预警、设施农业气象信息提示以及早春茬定植专项服务,并通过新媒体向全市科技特派员、蔬菜瓜果协会、育苗基地以及种养殖户等开展直通式服务,7000余人直接受益。

“去年冬季我市降雪次数较多,对设施农业管理影响极大,正因为有了准确的气象服务信息和精准化管理才保证我们的6个温室大棚未受到较大损失。”赛罕区巴氏庄园负责人魏淑莲说。

苏利军告诉记者,今年市气象局还将加快建设农业气象观测站,围绕首府“一棵草,一杯奶”,谋划好国家饲草基地数字化体系建设,统筹喷灌信息化、无人机自动巡航信息化和基地苜蓿长势视频信息化。同时结合饲草种植需求,全面提升乳业气象服务能力。

“今年的土壤墒情好于往年,应抓准时机,抢墒播种。”连日来,武川藜麦科技小院专家、内蒙古蒙农藜麦产业研究院院长郭占斌与小院研究生们就今年的种植计划、试验设置、病虫害防控及精量化水肥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多次研讨和规划。

科技小院上连科研院所和各级专家,下接生产一线,师生们走出校园扎根小院,开展科研攻关、技术示范、科普服务等,帮助很多从事传统种植的农民走上了科技致富路。武川县西乌兰不浪镇东后河村村民曹成飞说:“小院的技术就是好,拖拉机开得直,播种又少,化肥就撒在籽旁边,节约开销不说,去年的藜麦穗子又大又沉,产量也翻番了!”据了解,小院师生通过对藜麦播种设备进行改造,实现了水肥种一体化精量播种,有效减少了化肥和种子的浪费,每亩可节约50元—100元。

“春耕在即,我们将充分发挥技术创新的优势,与农业生产紧密相连,做好保障备产措施,推动藜麦旱作栽培技术的推广,促进机械化耕作质量提高,积极协调农资,提供优质原种。”郭占斌说。

新技术新设备:助力生产加速跑

日前,内蒙古中孚明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技术部专家何云飞带队来到土左旗白庙子镇新营子村,为种粮大户赵全锁的100亩农田更新了最新一代物联网设备。

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该公司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抓手,以物联网大数据为依托推进绿色化标准化农业生产。据何云飞介绍:“这些物联网设备通过卫星4G技术将农业生产大数据实时传输到中孚明丰的大数据处理中心,实现农业土壤监测、农作物生长全周期监管和病虫害预警防控。”

“去年种了100多亩玉米,净赚了不少,这都是物联网的功劳。”每每谈到此事,赵全锁都笑得合不拢嘴,“今年还要靠物联网帮我过个好年。”赵全锁胸有成竹地说。

内蒙古原上草业有限公司作为加工柠条和秸秆饲料的企业,一度为初春季节柠条资源的平茬与原地加工裹包发酵、提高产能等方面存在的难题发愁,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薛树媛研究员从平茬机械选择、除尘、粉碎粒度、菌制剂的喷洒、调制水分、裹包机械的配备等方面提供了全方位技术咨询。

“在薛老师的建议下,我们引进了‘五征高北灌木平茬收获机’,在田间地头就可以直接完成饲料化加工成品,大大减少了柠条饲料化加工成本,减少了柠条损耗,提高饲草营养价值的同时也降低了生产成本。”该公司负责人赵彬说。

通过专业的设备收获,还能给当地养殖户提供优质的蛋白柠条饲草,减少养殖户的精饲料购买量,“预计每年每头牛可节约500元,周边村民可参与平茬作业工作增加收入,同时,平茬作业每作业一亩地还会给村委会15元的‘管护费’,也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赵彬说,随着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的融合发展,让生产效率跑出“加速度”,下一步,公司将重点和薛树媛团队共同建立柠条产业标准。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