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杨彩霞)呼和浩特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悠久,文物资源丰富。近年来,呼和浩特市持续加大文物保护力度,推进文物合理适度利用,开展文物专业培训和文物保护宣传,文物保护工作取得了新的成效。
走进呼和浩特博物馆,走进《文明足迹——呼和浩特历史文物专题展》,游客可以看到大窑文化遗址出土文物,战国、秦汉时期精美的青铜器,万部华严经塔出土的砖雕菩萨头像等,可以感受辽金元时期丰州故城的气息,探寻归化城、绥远城的城市记忆。展览会集了呼和浩特博物馆、昭君博物院、将军衙署博物院、公主府博物馆的精品文物48000多件套。展品从先秦时期、战国至隋唐时期、宋辽夏金时期、元明清时期直到民国时期,生动讲述呼和浩特的历史文化。
根据文物三普数据,我市现有不可移动文物点1534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1处、自治区级69处,市县级75处。长城资源遗存1595处(座/段),总长655.25千米。全市共有藏品总数412454件/套,其中,内蒙古博物院藏品总数150316件/套,市本级藏品总数262138件/套。全市定级珍贵文物6491件/套。其中,内蒙古博物院定级珍贵文物5645件/套,市本级定级珍贵文物846件/套。
2021年至2023年,呼和浩特市重点实施了38个文物保护实施项目,主要涉及铸铁蟠龙旗杆保护维修、小元峁1号敌台和窑洼4号敌台抢险加固、德胜沟遗址抢险加固等文物保护工程项目13个,文物三防项目4个。新树立保护标志碑94套。完成了第六批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申报工作,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原来的59处,增加为69处。每年开展文物安全检查20余次。加大长城保护利用力度,制定并公布《呼和浩特市长城保护条例》,重点推进清水河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和新城区长城文化博物馆建设。在后城咀石城遗址开展主动性考古发掘,入围了“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积极推进和林格尔土城子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持续培育大窑、后城咀石城、坝顶北魏祭祀等文物遗址保护利用。全力打造“博物馆之城”,提升博物馆陈列展览品质。
文物普查是文物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是重大国情国力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市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文物工作方针,全面实施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据介绍,此次文物普查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范围涵盖我市境内各类不可移动文物,对已认定、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复查,同时调查、认定、登记新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第一阶段从2024年2月开始,至2024年4月结束,主要任务是建立各级普查机构和普查队伍,制定普查计划,按照普查技术标准和规范,根据普查系统与采集软件,组织开展培训、试点工作。第二阶段从2024年5月开始,至2025年5月结束,主要任务是以县域为基本单元,实地开展文物调查。第三阶段从2025年6月开始,至2026年6月结束,主要任务是依法认定、登记并公布不可移动文物,建立全市不可移动文物资源总目录,逐级验收并向社会公布普查成果。
武川县作为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试点单位,目前前期准备工作已经就绪,5月1日进入实地勘察阶段。呼和浩特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成员、武川县文化旅游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张丽娜介绍,按照全市普查方案明确的“任务书”“时间表”,武川县将分阶段全力推进实施。借此机会,可以全面掌握辖区内文物分布情况,数量、状况等信息,为全市文物的保护、管理、利用,提供科学的依据。
下一步,我市将持之以恒做好文物安全工作,高标准实施和林格尔土城子遗址保护修缮等重点文物工程,积极申请各项文物专项资金,申报第九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切实抓好大遗址保护利用展示,高质量完成清水河明长城国家长城公园,全力打造“博物馆之城”,高水平举办第十届“博博会”。深化历史研究,做好价值阐释,让文物活起来,打造北疆文化品牌,助力我市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