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1版:头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呼和浩特打造“博物馆之城”赋能文博事业高质量发展

●本报实习记者 若谷

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提升首府文化能级目标,通过打造陈列展览、深化学术研究、开展公共教育等方式,为首府打造“博物馆之城”、建设“北疆文化”品牌贡献文博力量。近日,经中国博物馆协会审议同意,呼和浩特博物院正式加入国际博物馆协会。

优化布局 完善体系  “博物馆之城”建设成绩斐然

为加强博物馆之间合作,塑造“北疆文化”品牌,去年,我市文博系统进行了体制机制改革,实行一院六馆总分馆制,“一院”为呼和浩特博物院,“六馆”分别为呼和浩特博物馆、将军衙署博物院、昭君博物院、公主府博物馆、五塔寺博物馆、丰州故城博物馆,实现了资源、人员、资金、人才储备、运营模式一体化,形成了“1+1>2”的合力,加速推进博物馆“活起来、火起来”。同时,统筹规划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多次召开专家论证会,充分挖掘所辖6个博物馆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价值,准确定位发展方向。六馆依托各自特色,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己任,讲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成立呼和浩特市博物馆联盟,为博物馆之间搭建了交流、合作、共享综合平台。创始成员26家单位均为各自区域内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文博场馆。

为进一步统筹推进一级博物馆创建,我市文博系统有关人员多次前往故宫博物院、西安市博物院、洛阳市博物馆等地,围绕展览策划、文创产品开发、讲解员素质提升、可移动文物保护、数字化建设及文物库房规范管理等方面进行交流学习。同时,大力推动国家一级博物馆定级评估工作,助力“博物馆之城”建设。

精心孵化 不拘一格 博物馆交流增进文明互鉴

近年来,我市文博系统不断激发创新活力,提高展陈质量,打造了一批精品展览。举办“博物知文脉,馆中见青城”主题活动、六馆集章打卡活动、“回望千年 博物北疆”主题活动等,以主题展览为依托,以互动体验赋能传统文化,带动博物馆游热度持续攀升。

为更大限度满足公众参观需求,我市各博物馆打破“周一闭馆”惯例,推出错峰闭馆模式,让市民游客每天都能走进博物馆参观。

今年,在“5·18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呼和浩特博物院联合四川省、陕西省、湖北省共16家文博单位及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于5月18日至9月15日举办“问蜀——东周时期的蜀文化展”,展览共展出215件文物,将用设问的方式,叙述蜀文化从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成长并融入中华文明历史长河的进程。

培养人才 创新宣教  “博物馆+”引领公众文化新风尚

讲解员是文博场馆与公众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去年,我市文博系统通过多渠道招聘引进专业人才14名。同时向社会公开招聘15名讲解员,形成一支以老带新、以新促老、共同提升的讲解队伍。

近年来,我市文博系统还通过开展丰富的社教活动,逐渐形成特色社教品牌。通过开展“孩子,圆你故宫梦”公益项目活动、《行走的博物馆》之博物课堂、“古风穿越聚衙署 文明春游赏丁香”等传统文化主题活动、节庆活动,有效地将博物馆文化通过各项活动输送给大众。此外,相继推出“读青城·赏文物”“云游博物馆”等线上节目,通过线上拓展、向云端延伸,在打破空间界限的同时,方便观众实现自由浏览和访问,满足社会大众多层次文化需求。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