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重要桥梁,这里不仅有岁月的沉淀、历史的珍藏,更是本地文化特色和历史文化底蕴的集中汇聚。
去年,我市提出要全力打造彰显时代风貌、特色鲜明的“博物馆之城”。一年来,我市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贯穿文博工作全过程,全面落实提升首府文化能级目标,呼和浩特文博事业进入发展快车道,为建设北疆文化贡献着首府文博力量。
对首府众多博物馆来说,这一年来,在体系布局优化、社会功能发挥、展陈效果升级、管理水平提升等方面均取得显著成效,形成了共促高质量发展的合力。呼和浩特博物院进行了体制机制改革,实行一院六馆总分馆制,实现了资源、人员、资金、人才储备、运营模式一体化。去年,仅呼和浩特博物院参观总人数就由2019年的65万人次增加到约124万人次,翻了近一倍。刚刚过去的清明假期接待游客4.45万人次,单日接待近两万人次。
博物馆热的背后,折射的是公众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是各族群众文化自信的持续增强。
从去年开始,我市各家博物馆频出新招:5月,《熠熠朝辉——故宫博物院典藏清代金银器》展走进青城;8月,打破“周一闭馆”惯例; 9月起,推出错峰闭馆模式……博物馆不断探索新型文旅服务和创新叙事方式,不再局限于收藏、保护、研究,努力实现功能上的转变,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将资源最大限度地传播出去。在更好满足公众文化需求的同时,博物馆逐渐打造成为更具吸引力的文化空间,优秀传统文化在这里得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焕发出勃勃生机。
打卡博物馆变得很“潮”,节假日去博物馆做小小讲解员这事儿很“酷”,着汉服在博物馆旅拍美“炸”朋友圈,文创产品从“高冷”到“出圈”,“为一座博物馆,赴一座城”成为潮流……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进博物馆,这里成为他们接受知识、获取灵感、放松身心的公共文化空间。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不仅能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也能更好地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
博物馆也是传承文化、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市除了特色各异的国有博物馆之外,还有小而美的专题博物馆、民间博物馆,共同构成了层次丰富、类型多样的博物馆教育体系。博物馆成为了没有围墙的课堂,成为公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300多场次的社会教育活动,正是契合了今年国际博物馆日“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的主题。通过文博进商场、进校园等一系列活动的深入开展,神秘而珍贵的文物变得可观、可感,久远的历史故事变得可亲、可近,越来越多的展览变得生活化、新颖化。博物馆正逐渐融入城市的发展中,以潜移默化的力量浸润着整座城市,滋养着更多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把文博事业做好、做大,打造布局合理、展陈丰富、特色鲜明的“博物馆之城”,我市众多博物馆还需要在文物、文旅方面有更深程度、更广范围、更高层次上的融合发展;还需要提升国有博物馆策展能力和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用好民间博物馆、私人博物馆。博物馆展陈既要有“看头”,又要有“想头”;博物馆之旅既要有“广度”,又要有“深度”,才能真正为城市留住历史文化根脉。我们期待着首府各家博物馆能以更丰富的形式为观众提供更高品质的文化产品,贴近大众生活,让更多人感受其承载的文化力量,在文化传承、公民教育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