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8版:丰州滩 上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王昭君的故事

●高培萱

大家都知道中国古代有“四大美女”之说,并把这四大美女分别比喻成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沉鱼”指的是西施,“闭月”指的是貂蝉,“羞花”说的是杨贵妃,而“落雁”呢,就是王昭君。为什么把王昭君比喻成“落雁”呢?原来有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说昭君出塞途中,遇到远归的大雁,大雁看到如此美貌的女子,惊呆了,忘记了飞翔,于是从空中掉了下来,因此昭君便有了“落雁”的美称。 比起其他三位美女来,昭君不仅美丽而且为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团结作出过重大贡献,所以在各族人民中关于昭君的传说数不胜数。

王昭君,西汉南郡秭归人(今湖北省秭归县),名嫱,字昭君,晋代因避司马昭讳,改称为明君或明妃。西汉元帝时,昭君以“良家子选入掖庭”,“掖庭”就是后宫,昭君入后宫的级别是“待诏”,地位是比较低的。

史书记载,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王昭君既然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为什么没有得到皇帝的宠幸呢? 相传汉宫画师毛延寿给后宫美女画像,元帝通过画像选召宫女,对一般宫女来说,她们入后宫后最大的心愿就是得到皇上的恩典,在后宫争得“三千宠爱集于一身”的优势,因此她们纷纷用财物贿赂毛延寿,请他把自己画漂亮些。昭君对毛延寿索贿的作法非常不满,没有贿赂毛延寿,得罪了他。于是,毛延寿便在昭君画像的眼角底下点了一颗“伤夫落泪痣”,在当时的封建观念中,人们认为有这种痣的女人是丈夫的克星,作为封建君主,当然不可能宠幸这样的女子了。

汉元帝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正月,匈奴国君呼韩邪单于第三次来到京城长安朝见汉元帝,提出“愿婿汉氏以自亲”。汉元帝听了很高兴,答应了他的请求。王昭君自愿出塞,决定远嫁匈奴。但是,当汉元帝看到昭君本人时,发现她“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景裴回,竦动左右”(《后汉书·南匈奴传》),并没有那颗“伤夫落泪痣”,“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汉元帝见到王昭君比画上的像要美上千倍,但皇帝金口玉言,不能反悔,只好让王昭君和呼韩邪结婚了。

昭君出塞和亲,对汉匈双方来说都是政治上的一件大事。汉元帝为纪念这次和亲,改元为“竟宁”,意为和平安宁。呼韩邪单于把昭君封为“宁胡阏氏”。“宁胡”就是使匈奴民族安宁的意思,“瘀氏”即皇后。匈奴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反映了当时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要求。在呼和浩特市的汉墓和包头市的汉墓中出土的“单于和亲”“千秋万岁”“长乐未央”“单于天降”等瓦当文物中,说明秦汉长城沿线各族人民对昭君出塞的热情颂扬。

昭君和亲后,呼韩邪单于视昭君为掌上明珠,宠爱异常。不幸的是,王昭君与呼韩邪单于结婚仅两年,呼韩邪单于就去世了。她和呼韩邪单于生了一个儿子,名叫伊屠智牙师。呼韩邪单于死后,昭君又依据匈奴“父死妻其后母”的习俗,改嫁呼韩邪单于第一阏氏所生的长子复株累单于雕陶莫皋。昭君与雕陶莫皋生有两位公主,长女名叫须卜居次,次女名叫当于居次。

王昭君在匈奴生活了几十年,结束了长期以来汉同匈奴之间的战争局面,起到了安定边疆,增进民族团结的进步作用,所以她的事迹被千百年来传颂。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