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8版:读书 上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留给历史的记忆

——《内蒙古作家艺术家印象》《艺生守望》介绍

■刘天旸

回顾内蒙古文学艺术的历史,一批出生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老作家、艺术家们用青春、热爱和才华点燃了激情岁月,创作出一部部熠熠生辉的艺术作品。

2017年,在欢庆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时,由内蒙古党委宣传部部署,内蒙古文联组织实施的“内蒙古老作家艺术家口述史记录工程”启动。工程全面梳理内蒙古老作家、艺术家的艺术成就,建立资料库,并通过老作家、艺术家们口述回忆,串联起内蒙古文学艺术发展的珍贵历史。

这个工程由四个工作组的编导和工作人员分艺术门类进行策划并拍摄剪辑,采访了一批老作家、艺术家,记录了他们充满深情的口述,历时两年多,文章发表在《北方新报》和《名城早报》上。每篇文章都饱含深情,每一个人物都力求鲜活真切,追求真情实感,朴实无华便成了这些文章的共同风格。节目播出了一年,两报的文章也刊登了一年。

今年,内蒙古数字文化音像出版社将两报刊载的文章结集为两本厚重的图书出版了,一本是由李悦、王新民所著的《内蒙古作家艺术家印象》,另一本是由都兰等编导所著的《艺生守望》,在书后还附有《内蒙古老作家艺术家口述史记录工程》的光盘。

两本书都有很多的艺术特色。首先是书的独创性,这两本书是建国以来内蒙古首次对50多位老作家、艺术家做详尽的介绍,从而让广大读者能通过阅读深入了解这些老作家、艺术家对内蒙古文学艺术所作的重要贡献。

第二是时代性,目前内蒙古地区正在大力发展和弘扬北疆文化,这两本新书的出版,有力地助推了北疆文学艺术的发展。

第三是经过两年多的采访调查和了解,不只是对全区50多位老作家、艺术家有了全面的了解,更是对整个内蒙古的文学艺术现状及历史沿革有了全面的了解。

第四是历史性。这两本书既关注到北疆文学艺术在当代的发展,同时也没有忽略这一领域的历史传承,让读者看后清晰地了解北疆文学艺术的历史状况和当代现状以及未来发展的远景。

正如内蒙古文联主席冀晓青在《内蒙古作家艺术家印象》一书的序言中所说:“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其远者,必浚其泉源。文艺创作不仅要有当代生活的底蕴,更要有文化传统的血脉。老作家、老艺术家是内蒙古文学艺术事业发展的宝贵财富,他们是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和先倡者,众多有筋骨、有血肉、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体现着老一辈作家、艺术家的伟大实践和精神魂魄。记录和书写着光荣历史和优秀传统,必将影响深远。作为组织方,我们会将口述史记录工程不断延续和扩展,肩负好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

希望内蒙古文联能坚持把这项口述史记录工程做下去,为北疆文化作出新的贡献,给历史留下珍贵的记忆。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