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作为独特的文化传承方式,不仅需要保护,更应融入百姓生活,展现其真实面貌,让非遗“见人、见物、见生活”。如何让非遗“活”起来、“动”起来、“用”起来?我们需要不断探索保护与传承的新路径,借助“非遗+”,可以串联起散布的“非遗珍珠”,为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首先,探索“非遗+旅游”模式,将非遗引入景区,向游客展示技艺,强调互动体验,让文化传承更加生动有力。当然,非遗不应成为廉价的“万金油”,应通过提升技艺价值、增加成本投入、扩大非遗展示区域面积等措施,确保非遗的品质和价值。同时,要警惕非遗产品过度泛滥,确保游客体验质量,共同维护非遗市场的健康发展。
其次,推动“非遗+乡村”发展,为乡村文旅注入新活力。游客可以在乡村中品尝地道的非遗美食,在茶余饭后体验非遗手艺,感受乡村的多元魅力,让特色非遗文化“说话”,让传统村落“出圈”。特色非遗文化不仅能提升乡村的知名度和吸引力,也能为村民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乡村文旅为非遗的传承提供了广阔的平台,让更多非遗文化在乡村“火”起来“火”下去,在双向奔赴中实现双赢。
最后,尝试“非遗+文创”融合,让非遗焕发年轻活力。非遗传承人需立足实际,结合时尚创意设计和市场需求,将传统“老”手艺转化成为炙手可热的时尚“潮品”,推动文旅商产业融合发展。这不仅有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也为群众提供了更多的“家门口”就业机会和增收渠道。 (田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