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永平
一
散文集《在碎片中寻找》,犹如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由文学艺术评论家、水墨艺术家兴安老师精心绘制,时代文艺出版社细致装帧,呈现给读者。全书共收录了兴安老师41篇独具匠心的文章,总计19万字,书中每一字每一句都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艺术的执着。
该散文集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好似一条清澈的小溪,缓缓流淌着兴安对文学与艺术、社会与生活的亲身体验和深刻感悟。在这里,读者可以感受到他笔下那细腻的情感,以及他对生活点滴的珍视;第二部分则如同一座璀璨的星空,闪烁着对汪曾祺、林斤澜、雷加、乌·白辛、张洁、刘恒、邹静之、王小波、格非、刘震云、孙甘露、肖克凡、徐坤、艺如乐图等当代国内多位作家与艺术家的敬仰与印象。兴安用他独特的视角,捕捉了这些文学家与艺术家的独特魅力和精神风貌,将他们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第三部分则如同一片广袤的海洋,汇聚了兴安在阅读、研究外国作家和作品之余的所感所悟。
兴安老师在这部散文集中运用了一种感性与理性相互交织、不拘一格的文体形式。他巧妙地采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文字充满了情感和张力。在明畅安然的叙述中,不时点缀着思辨的语句,让读者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也能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碎片”作为这部散文集的核心概念,被兴安老师巧妙地运用在作品中。这些碎片不仅是对生活中值得记忆的人和事、特别的物与景的记录,更是对人生细节的串联和引申。
细细品读该书,在一种朴实平和、光明畅达的氛围中,在一个让人读出温度,读出真情和思想”的时空里,体味着兴安所营造出的大气深沉、豪迈坚毅的效果,从中清澈地浏览到了他文学的历史、生活的习惯、独特的审美和观念,探秘到了他最深刻的记忆和情怀。我想,这部散文集就是当了30多年的编辑,也做了近40年的写作者的兴安“在那些前行者的足迹里领悟到了职业的真谛乃至人生的真谛”后,积淀出的一部静水深流的人生精美力作,更是世人寻找兴安、兴安寻找自我的意义所在。
二
《在碎片中寻找》这部散文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于使用了“题画诗”这一文学形式。书中,三幅精心创作的“题画诗”如同精巧的织锦,“碎片”巧妙排序、精致打包、精心分割,使得这部作品以无标题的三分法灵巧衔接,层次清晰、质量上乘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在北疆文化脉络中,“马”承载着深邃的象征意义,它是草原的灵魂,是团结的象征,带着深厚的情感参与了历史的建构与叙述,其身上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元素与信息。在这本书中,兴安以艺术家的视角,选择了马作为“题画诗”的主要载体。他通过对马的意象进行深入创作、细腻欣赏、独到品评、深刻领悟和潜心分析,将自己的情感、抱负与审美感受深深寄寓其中。
初读三首“题画诗”,它们以五言绝句的形式,以马为灵魂,寥寥数语,却以小见大,以少胜多。这不仅仅是马的“履历简介”,更是全书丰富内容的精彩浓缩。而配合三首诗的三幅画,更是令人叹为观止。它们以简洁的线条为主,通过墨色的晕染和空间的留白,在没有任何多余渲染的背景下,用心描绘、美妙剪裁、深度解构出马的形态、体感、动感和空间感。看似是随意的淡墨涂抹,实则早已胸中有马,一笔一划之间,将风姿卓越、矫健灵动、质朴纯真、宁静致远、英气逼人的马的形象,完美地凝聚、抒发、铺展在天地之间。这样的“题画诗”与画作相得益彰,相互辉映,使得整部作品充满了深厚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
我深深觉得,兴安老师,这位“以笔墨为鞭,以心为厩,‘养马’的诗人与画家”,他的咏马与画马之作,并非仅仅描绘现实中某一匹特定的白马或黑马。他笔下的线条,仿佛拥有了生命,在文字间自由驰骋,好似骏马奔腾在广袤的原野上。他笔下的马,早已超越了形体的束缚。在画与诗交相辉映,诗意与画意完美融合的奇妙境界里,兴安老师用他如丝如缕的笔触,巧妙地将虚与实、抽象与具象相融合,以马为媒介,隐喻人生,在文字间编织出一幅幅充满思想与文学性的图画,传达出他内心深处的淡泊明志、清雅高洁、审美理念,以及他对生活、国家的热爱与对未来的追求。
三
《在碎片中寻找》这部作品,有如一幅细腻且富有层次的诗书画卷,每一笔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韵味和人生哲理。在书中,品茶时,那袅袅升起的茶香仿佛诉说着一段静谧而深远的故事;饮酒时,琼浆玉液在喉间流转,又似在叙述另一段豪放不羁的传奇。书法之墨香,绘画之色彩,皆在笔端流淌,一撇一捺、一笔一划,都承载了作者的感情与灵魂。而在这品、饮、写、画的过程中,人的情感如泉涌般自然流露,灵魂也在这些艺术活动中得到了寄托。
可以说,《在碎片中寻找》不单单是一本散文集,它让我们在阅读中感悟人生、理解艺术、追寻真理,是一部值得一读再读的佳作。
(作者系内蒙古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