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8版:读书 上一版   
上一篇

北疆生活、时代特色与艺术品格

——简析包世学的工笔人物画创作

■王鹏瑞

包世学是内蒙古著名画家,并具有全国性影响。由于其在绘画创作上的突出成绩,2009年荣获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颁发的“内蒙古文学艺术杰出贡献奖”。

多年来,包世学扎根北疆大地,完成了大量绘画作品,其中成绩最为突出的是工笔人物画创作,而且这些作品主要集中于20世纪60年代。所以,本文主要想就其这一时期的工笔人物画创作谈些感受和看法。

一、北疆生活与时代特色

众所周知,艺术来源于生活,是生活的反映。一个画家只有在生活的源泉中开采矿藏、汲取营养,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真诚地表现对生活的感受,他的创作才会有生命力。包世学长期坚持深入草原深处,体验草原生活,记录草原生活,用手中的画笔表现草原生活。20世纪60年代,他完成了多件表现草原生活的主题性工笔画作品,为其带来声誉并在自治区内外产生影响。这些作品以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草原生活,表现草原上的人们独特的生活内容和精神风貌。主要有《那达慕的冠军》(1962年)、《代表归来》(又名《北京归来》1964年)、《草原新春》(1965年)、《那达慕组图》(1965年)等。《那达慕的冠军》是其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件重要作品,此时的作者在艺术表现上虽然还不是十分成熟,但已呈现出很好的势头,其充沛的创作激情,画面浓郁的草原生活气息、有力的人物塑造,给作品带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代表归来》表现草原上的劳模赴北京开会归来,牧民群众欢快迎接的情景。画面情绪饱满,场面热烈,色彩鲜艳,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作品入选“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5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华北地区展”,受到好评;《草原新春》表现初春时节草原上的人们接羔保畜的劳动场面,成功地塑造了健康、淳朴、感人的草原儿女形象,洋溢着幸福美好的青春气息。画面构图生动活泼,色彩鲜艳明快,生活气息浓郁。对春羔的艺术处理,既显示出画家对草原生活的谙熟,又如一股幸福的源泉欢愉而出。春羔的造型准确生动,安排组合优美而富有活力。作品入选由中国美术家协会和华北五省区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华北地区年画、版画展览”,受到广泛好评,后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单行出版,并被内蒙古美术馆收藏;《那达慕组图》采用四联画的形式,通过摔跤、商贸、赛马、射箭四组内容,生动地描绘了草原上举行那达慕的盛况,表现了草原儿女的幸福生活和精神风貌。

这一阶段的包世学创作活力旺盛,他以每年一到两幅重要作品的姿态频频出现于全国性的美展中,不但为内蒙古赢得了荣誉,也引起全国美术界的关注。

包世学这一时期工笔画创作的另一个特点是鲜明的时代特色。他形象地记录着那个时代草原上人们的生产生活状态,记录着他们精神世界的喜怒哀乐,记录着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创造和向往。通过典型形象的塑造、典型场景的描绘、典型符号和道具的运用以及对典型细节的把握,让观者看到时代的主潮、时代的风貌、时代的特点和时代的精神。正因如此,他创作于半个世纪前的这些作品在今天看来依然熠熠生辉,散发着动人的魅力。

二、形式语言与艺术品格

包世学这些工笔画作品的动人之处,还在于其独特的形式语言和艺术品格。其至少有以下几点值得关注:

一是准确生动的造型。四年的专业教育,加之在生活中大量写生的历练,造就了包世学坚实的造型能力。这些在其工笔画创作中得以充分体现。他画面中的造型既准确生动,又略带夸张变形,从而更好地表现了草原人民的形象特征、个性气质和精神面貌。

二是概括有力的线条。包世学在传统中国画用线造型的基础上,进行提炼、概括、升华,注入现代意识,逐步形成了概括有力、凝炼优美、独具魅力的“包氏铁线描”。在表现内蒙古草原生活,塑造草原儿女人物形象的同时,赋予中国画线描形式以北疆文化特有的精神韵味和审美韵味。受到美术界的好评。著名画家华君武评价说:“他的铁线描形式是对当代中国画创作形式的成功实践和发展”。

三是明快艳丽的色彩。包世学的工笔人物画作品中特别强调了色彩的表现力。他画面中的色彩,不是淡淡的层层渲染,而几乎就是浓重的“平涂”,他大胆使用红、黄、蓝、绿等鲜艳的颜色,营造出明快、艳丽、热烈的氛围,赋予作品鲜明的时代感和现代感。

四是朴实健康、积极明朗的艺术品格。艺术来源于生活,但又要高于生活。如果说生活是粮食,艺术是美酒,那么创作就是对生活的酿造。没有这个过程,生活还是原始素材,还不能变为感人的艺术作品。人民之所以需要艺术,并在漫长的历史中精心守护它,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艺术始终用审美观照生活,发现生活的本真并负载人们的情感和理想,让人们得到心灵的净化、精神的陶冶,引领和推动人类自身及社会不断进步。包世学对草原爱的深沉,他说“牧民真诚、牧民善良、牧民坚强、牧民热情”。在他的心目中,草原上的牧民都是可亲、可爱、可敬之人。所以他画笔下的草原生活和牧人形象总是朴实健康,阳光开朗的,总是洋溢着一种幸福美好、积极豁朗的朝气,他用真挚淳朴的感情和满腔热情,浓墨重彩地讴歌生活,讴歌草原上的人们。这一方面体现了他的艺术观,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他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包世学工笔画的当下意义

如今,包世学先生已是一位85岁高龄的耄耋老人,在当今画坛,他继续以其充沛的创作激情和独具魅力的形式语言为内蒙古的美术创作和当代中国的美术长廊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为北疆文化的繁荣付出着自己的努力。那么,我们今天重新审视他创作于20世纪60年代的这些工笔画作品,有什么当下意义呢?我以为,至少有以下两点值得注意:

1.包世学的工笔画用线凝练有力,画风简洁大气,感情表达直接充沛,如果有年轻人直接从包世学作品中学习借鉴形式语言,用来表现当下的草原生活,也可以走出一条新路。

2.当今画坛,一些年轻人为了追求所谓作品的个性化和现代感,对画面人物进行变形和夸张处理,有些处理不当,分寸把握不好,造成了对表现对象的扭曲和丑化,使大众难以理解。包世学作品中的人物塑造也有夸张和变形,但他的夸张和变形是为了美化,而不是为了所谓的个性,更不是为了变形而变形。他对草原牧人爱的真诚,他坚持站在人民立场表现人民、讴歌人民、赞美人民的价值取向和审美取向,对今天的画坛特别是年轻画家尤具启示和借鉴意义。

(作者系内蒙古艺术学院教授)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