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7版:北疆文化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琵琶千载颂相知

“交融之美——昭君出塞和亲之路沿线精品文物专题展”开展

包苏那嘎向观众介绍展厅里的文物 ■本报实习记者 若谷 摄

战国虎禽搏斗纹铜饰牌

西周曾侯谏圆鼎

西周乳丁云纹铜甬钟

卷云纹半瓦当

铜羽人

东汉鎏金铜龙首柄

西汉塑衣式跽坐拱手俑

●本报实习记者 若谷

8月23日,“交融之美——昭君出塞和亲之路沿线精品文物专题展”在昭君博物院开展,展览汇聚了昭君出塞和亲之路沿线湖北、河南、陕西、山西、内蒙古五省(区)14家博物馆及文博机构精品,通过185件(组)极具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特色的精品文物讲述昭君出塞的经典佳话。

昭君博物院副院长、“交融之美——昭君出塞和亲之路沿线精品文物专题展”策展人包苏那嘎介绍,昭君出塞和亲之路沿线珍贵文物首次以专题展览的形式呈现,旨在让广大市民、游客更好地了解昭君出塞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和时代价值。展览以昭君出塞事迹为主题,以和亲线路为主线,选取“单于和亲”瓦当及西周兽面纹鼎、西周曾侯谏圆鼎、西周乳丁云纹铜甬钟、春秋兽耳漆木簋、汉虎钮铜錞于等有代表性的精品文物,包含13件国家一级文物、23件国家二级文物、60件国家三级文物,诠释着昭君出生成长地的荆楚文化、和亲出发地的农耕文化、出塞纪念地的草原文化,展现出中华文化的多姿异彩和交汇共融,彰显着昭君出塞所承载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价值取向。

展览第一单元“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本是良家子”,通过楚地的青铜器、漆器,形象地向游客展现了王昭君出生成长地的荆楚文化风貌。荆楚文化深深地影响着少年王昭君,培育了王昭君的性格,奠定了昭君请行出塞的思想基础。

展厅中,兽耳漆木簋,以其造型别致、制作精巧、纹样华丽、色彩鲜艳吸引着游客的驻足。“楚国漆器种类繁多、应用广泛,礼器、兵器、用具、葬具几乎无所不包。楚墓中多有漆木器出土,其中相当数量是漆木礼器,多为仿铜礼器而制,成组出现。楚国贵族和中原相同,以鼎、簋的组合和数量来体现身份。当阳赵巷4号墓出土漆器,有可能就是青铜礼器的替代品。随着考古学的进步,楚文化以丰富多彩的姿态呈现在大众面前,巧夺天工的髹漆,充分展示了楚人创造的精神文化风貌。”包苏那嘎说。

展品中,出土于宜昌的虎纽铜錞于造型精美、色泽光亮,西汉虎钮铜錞于则是其中的精品,是迄今我国唯一有明确出土时间、出土地点、保存完整的虎钮铜錞于。虎纽铜錞于在巴族地区出土数量最多、分布范围最广,是巴人青铜文化的象征,也是古代各地区、各族群之间相互交往及文化交融的印证。

在展览的第二单元“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一朝入长安”中,千姿百态的陶俑,再现了汉代物质文明与社会风貌,也展现了“文景之治”的繁荣盛景。昭君出塞在这里开启了汉朝与匈奴交流交融的新篇章。

“古之戎狄,今为中国”,汉朝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开创与变革时期,有力地推动了多元融为一体、一体统摄多元格局的形成。汉承秦制,在北部边疆置边郡、筑长城、移民戍边,与匈奴和亲,将匈奴等族群纳入大一统体系,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达到新的阶段。

在此单元中,最引人注目的着衣式彩绘骑兵俑,无疑是难得的艺术精品。这件着衣式彩绘骑马俑,通体施彩,上身笔直,下肢分开作骑马状,彩绘木马已朽。颜面、躯干、下肢施橙红彩,颧骨夸张高凸形成小凤眼,腮下陷,发式为梳于脑后打一个较大的圆形髻,表情生动,动作传神,是民族融合的见证者。

展览第三单元“安边长策是和亲,白草黄沙满地春:出塞和亲路”,再现了昭君出塞为匈奴和汉朝带来了长期的和平与兴旺,将匈奴及西域各国不同程度地纳入大一统王朝的秩序的场景。

出土于内蒙古鄂尔多斯柴登乡城梁段秦直道遗址卷云纹半瓦当最为代表性。据介绍,秦直道是秦汉王朝对北部边疆加强统治和管理的纽带与桥梁。秦直道全长1800里,是连接关中平原与北部边疆地区的交通要道,也是昭君出塞路线中的重要干线。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东胜区、达拉特旗都保存有秦直道的遗迹。司马迁也曾走过秦直道,并留下了“自直道归”明确记述,可见秦直道在汉代仍然在使用。直道通行的便利使其成为昭君出塞的首选线路,昭君沿秦直道北上过光禄塞至单于龙城(今蒙古国和日门塔拉遗址),汉朝为了纪念此次和亲还制作了“单于和亲”瓦当。王昭君北上经行“直道”之说,得到许多学者的支持。

在展览第四单元“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民族大融合”就展出了这件呈现昭君出塞历史的“单于和亲”瓦当。

汉元帝在位期间,重用儒士,以儒治国,开启了汉朝的“儒治时代”。同时与匈奴和亲,和亲促进了中原汉朝与北部匈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在汉代和亲史上,最为著名的当属西汉晚期呼韩邪单于与王昭君的联姻。昭君出塞,为匈奴和汉朝带来了长期的和平与兴旺。汉代这种处理民族关系的和亲模式,为历代多民族大一统王朝处理民族关系提供了借鉴。

昭君出塞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民族交融与文化交流。匈奴与汉朝通过和亲结盟、迁徙杂居、边塞贸易、互派使团等方式相互交流融合。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交相辉映,最终汇入中华文化中,为中华文明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形成汉代多民族国家开放、包容、多元、统一的文化基础。

“单于和亲”瓦当出土于麻池古城。麻池古城位于包头市九原区麻池镇镇政府西300米处,地处阴山山脉大青山段和乌拉山段交界处的昆都仑沟南口至东流黄河间的平川之上。麻池古城北城为秦九原郡九原县,汉代沿用,并建南城,为五原郡九原县,郡县共治于一城。麻池古城作为秦汉时期秦直道的北端点,周边汉墓分布众多,有召湾、西壕口等十多个墓群。召湾汉墓群位于内蒙古包头市召湾,出土反映昭君出塞历史的“单于和亲”瓦当、“四夷尽服”瓦当、“天降单于”瓦当等珍贵文物,这些瓦当或用于接待呼韩邪单于和王昭君的驿馆建筑之上。

昭君出塞佳话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气质和鲜明的特色,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也孕育出新的文化形态——昭君文化,它深深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土壤,是中华民族传承和追求“和平和睦和谐”的哲学理念的生动诠释。

“讲好‘昭君出塞’佳话,对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丰润的精神滋养和智慧启迪,希望观众可以在展览中触摸和感受丰富的昭君文化。”包苏那嘎表示。

本组图片由昭君博物院提供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