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5版:美丽青城 文明花开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用大爱延续生命 以善举传递温暖

——记第二届自治区文明家庭张普照家庭

●本报记者 吕会生

“我是一名退休医师,自感对党和人民贡献甚微,愿死后将遗体献给祖国的医疗事业,作为永久性标本……”这封信源自呼和浩特市玉泉区遗体和器官捐献倡议者、发起人张普照。

在内蒙古自治区,遗体和器官捐献事业领域曾是一片空白,直到上世纪80年代,张普照就捐献遗体一事先后3次给中国健康报去信,为自治区的遗体和器官捐献事业开了先河。此后,张普照为遗体器官捐献事业奔波奋斗了28个春秋。如今,他一家5口都成为了遗体器官捐献志愿者,在他以及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带动下,遗体器官捐献志愿者已有350多名,完成捐献者30多名。

许多志愿者去世后将遗体和角膜捐献给了医院,张普照和家人都会在现场协助完成。这些成绩归功于张普照全家不畏困难、不计回报、齐心协力投身社会公益。多年来,张普照个人及家庭获自治区无偿献血先进个人荣誉证书、中国红十字会五星奖章和贡献奖、呼和浩特市道德模范、第五届感动内蒙古人物大奖、自治区学雷锋先进个人等十多项表彰。2019年,张普照家庭被评为第二届自治区文明家庭。

从发起倡导、寻求领导支持到发展志愿者登记、奔赴全国万里进行宣传,1998年,张普照曾和另外两名志愿者骑单车历经3个月,辗转北京、济南、南京、上海、深圳、海南等地,行程万里宣传捐献遗体一事。张普照还每年坚持带领志愿者赴呼和浩特市各地进行宣传。多年来,张普照对待公益事业都是亲力亲为,还参与了《呼和浩特市遗体捐献管理办法》的制定。张普照常说:“遗体捐献能救助更多人,我的大家庭里包括女婿在内,5人志愿捐献遗体,3人正式成为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

每年的清明节,张普照和同伴们都要为已捐者进行祭奠活动。张普照说:“捐献者用即将逝去的生命换回他人的生命,把生命终结的这一刻,看作助人的最美时刻。”他还说:“死亡亦是新生命的开始,在与尘世告别的那一天,志愿者们就给世人留下了最后的礼物:遗体和器官的捐赠。他们以真诚和爱心呼吁为医学捐献,希望这项爱心善举,在我们今天的社会蔚然成风。他们是值得被尊敬的,所以我们要永远记得他们,祭奠他们。”

张普照还常年义务为群众提供咨询服务,到患病的志愿者家中探访慰问、提供帮助。张普照的女儿张馨月说:“我父亲的公益善举,开始的时候全家都不支持。到后来,我们认识到父亲的这项事业很伟大,现在我们全力支持。”

令人欣慰的是,像张普照老人一家这样的好心人越来越多,有关遗体、角膜捐献的公益事业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支持。

我们或许无法延展生命的长度,但可以选择生命的广度。张普照和他的家庭在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和受助者的事迹中,不再仅仅是一个人名或家名,更多的是一份大爱,以爱的名义呼唤,必以爱的声音回应。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