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8版:丰州滩 上一版   
下一篇

呼和浩特旧城的老戏院

■高培萱

新中国成立前,呼和浩特有旧式老戏院四座,集中在旧城,即小东街的大观园剧场,大西街的同乐剧场,大召门前的民众剧场,财神庙巷的共和剧场。

这四座戏院都是由私人筹集资金,在不同年代建造的。

大观园剧场的前身为燕美园,同乐剧场的前身为同和园。这两座戏院在原归化城中有其独特的地位,并享有盛名。据史料记载,燕美园、同和园均系清乾隆年间建造。燕美园是位姓关的王爷投资建造的,戏院为二层阁楼,砖木结构,占地面积约1200多平方米,坐东向西,楼上正面及南北两厢均设有包厢。燕美园起初并非专供唱戏使用,而是以租赁筵席餐具、包办酒宴、出卖黄酒为主要业务,只是偶尔在酒宴中请戏班子演唱戏剧。1927年,山西商人王泰和、关多仁租赁了此戏院,租期25年,经修缮后更名为“大观园”。1938年,该戏院曾一度改名为“协进电影院”,以放映电影为主,有时也演戏。1943年恢复大观园的名称,1946年又改为“社会电影院”。1948年,从山西大同来了一晋剧班子在此戏院演出,随之又复名为大观园。王泰和租期到后,就将戏院交还给关多仁之子关贻秀。新中国成立后,新绥剧社集资对大观园进行了修葺,1963年,市文化局和晋剧团又作了一次较大的重新整修。1956年,大观园剧场改为公私合营戏院,此后,大观园一直为呼市晋剧团专用演出场所。1971年,大观园被拆除。

同乐剧场原名同和园,坐落在旧城大西街中段,建筑面积约800多平方米,原是归化城皮毛行陈姓商人的祖传产业,它的经营方式与燕美园相似,但其建筑规模设备较差。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将同和园更名为“同乐剧场”。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由商人王宽荣、杜六合等人集资维修,并将场内木条长椅改为木条座椅。同乐剧场因年久失修,于1962 年坍塌。

民众剧场坐落在旧城大召门前,总建筑面积约500平方米。剧场原址为绥远省商场旧址,1935年由官方投资兴建。1939年在商场南端搭起了一个简单的小舞台,放映电影,称为“协进电影院”。1945年,改称“庆和大戏院”,除了供戏曲班演戏外仍继续放电影,1948年改称为“大光明电影院”。新中国成立前后,一直在此戏院演出晋剧,1950年,改名为“民众剧场”,一直由民众晋剧团(后称醒民、永新晋剧团)占用演出。1961年,国家投资进行改建。1971年,大召前夹道的和平影院拆除,放影设备移入民众剧场,自此,该剧场更名为向阳电影院,专门放映电影。

共和剧场坐落在旧城财神庙巷,观众称为南戏院,建于民国初年,约600平方米,系土木结构的简易剧场。剧场内设备简陋,只有690余座位。1951年起名为“共和剧场”。据说,此戏院由徐家沙梁村的绅士徐福安投资兴建。剧院开业后,主要演出晋剧。新中国成立后,共和剧场成为二人台的专门演出剧场。1964年因年久失修倒塌。

呼市旧城除了这四座戏院外,据史料记载,尚有一座名为“普庆园”的戏院,大约建于清道光年间,坐落在旧城小西街东段、宁武巷的北口处,后因地处偏僻,于咸丰年间拆除改建为当铺。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