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耀
对于西方的感恩节我不知道其由来及各种讲究,但我觉得这个名字挺好的,人是需要感恩的。
父母师长、兄弟姐妹当然应该感恩,但我也非常感恩自己这份职业,在塞外草原辽阔的北疆大地做一名国社记者,使我有了“登高壮观天地间”的平台,仿佛站在山之巅、云之端来眺望俯瞰天地间的奇观,我看到了海阔天空的人世间盛开出无数绚丽的花朵,芬芳馥郁的花香在尘世间弥漫。
涉足新闻行业已经三十一年了,今年上半年刚领到从业三十年的证书。分社的领导和同志们为我组织了一个从业三十年的纪念活动,我非常激动,感谢可爱的同事们给我组织一个庄重又俭朴的座谈活动,让我认真捋了一下自己的职业生涯。
最应感恩的是我成长的时代和祖国。祖国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给我们这几代人提供了人生出彩的机会,对此永远深怀感恩之情。像我这样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的人更幸运,到适龄时顺顺利利上了小学,按部就班完成初中和高中的学业,成为在改革开放中成长的一代,祖国和时代给了我成长与进步的阶梯,使我从乡野中拔脚走出泥土,走进了书声琅琅的大学课堂完成宝贵的学业,走进了人才济济的国家通讯社,在这藏龙卧虎的单位里工作并成长。
再要感恩新闻记者这个职业。没有哪一种工作像记者这样让我在阅尽人间百态的同时不断成长,让我在见识过人间悲欢离合后告别幼稚,让我把人情练达的成熟体现在文章中,让我把世事洞明的老成体现在了调查研究里。感恩记者这个职业使我永远能贴近新鲜事物,永远能清晰地发现美好。我有幸比其他从业者更近距离地采风揽胜,三十多年走过祖国的不少山山水水,我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
要感恩从意气风发的青年就开始供职的国社——新华通讯社。我们的老社长穆青告诫我们“勿忘人民”,郭超人社长又反复叮咛“笔下有人命关天,笔下有是非曲直,笔下有毁誉忠奸”。从业三十多年我牢记新华社记者绝不能俗到写稿“只为稻粱谋”的地步,新华社记者这五个金光闪闪的大字激励我成为时代风云的记录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我和我的同事们记录过人间的美好,也鞭挞过世上的丑恶,我们笔下的微光汇聚出了美丽的晨曦和霞光。
感恩这有情有义的小白楼。从“相逢意气为君饮”的青年一直到“白发无情侵老境”的年岁,小白楼一直不离不弃。再过一个多月新华社内蒙古分社入驻小白楼就整整四十年了,四十年来从这里走出不少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龙归晚洞云犹湿,麝过春山草木香”,与优秀的人在一起使我有了学习和看齐的目标,我心中一直仰慕和学习那些优秀的先贤,他们让我铭记知识分子应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他们使我懂得小白楼里的人应该有“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担当,应该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文采。
感恩同在小白楼里的我曾经和现在的同事们。一代又一代新华人在这里坚持着理想,守望着正义,鞭挞着丑恶,传播着温暖。小白楼里一代又一代的新华人,用汗水和才华酿出了一篇又一篇名篇佳作,见证了北疆内蒙古发展的历程。小白楼那闪烁着灯光的窗口,点亮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新闻理想;一点又一点小白楼里凡人的微光,驱散了阴霾和风雨,照亮了天空和远方;对人民的热爱在我们的心中不断滋长,长成草木葳蕤的花园,彰显守望在草原和边疆的新闻人的精神、力量与担当。
感恩一批又一批年轻人怀揣理想走进了小白楼,他们使我也年轻充满活力。记者是一个适宜年轻人的职业,洋溢着活力激情的年轻人使小白楼永葆青春,这里采写的是新近发生的事实,这里的每一天也都是新的。不经意就想起了“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这句诗,这句诗的前两句是“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回想起自己三十一年的新闻生涯,真的是“三十年如一瞬驰”,太快了。衷心祝愿年轻人们起飞翱翔,新华社是一个“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好舞台,小白楼是一个“东风洒雨露,会人天地春”的大家庭,可以让人心情舒畅地茁壮成长。
感恩之余我和年轻同志共勉三句话。第一句话:“沧海可填山可移,男儿志气当如斯”。有道是“志大则才大、事业大”,人应该有“凌云志”;第二句话:“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李白说“骏马不劳鞭”,真正的好马是不待扬鞭自奋蹄的;第三句话:“涓流积至沧溟水,拳石崇为泰华岑”。涓涓细流能汇成茫茫大海,拳头大的石头可以垒出泰山华山那样的崇山峻岭,大事业都要从小事做起,“为者常成,行者常至”,积跬步而至千里,这就叫“人生万事须自为,跬步江山即寥廓”。
感恩大千世界,感恩天下苍生,记者这个职业才会永远像花儿一样开在春风里。蜜蜂要到花丛中采蜜,记者要到火热的生活中去寻觅,不管忧伤还是欢乐,都像酿出的蜜一样,充满了勤苦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