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耀宗
摄影就是把日常生活中稍纵即逝的平凡事物转化成永恒的视觉图像。当摄影成为一种艺术,摄影亦当随时代,聚焦现实生活,展现地区特色和发展变迁。源于此,我们只有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才能寻找到鲜活、生动的素材,为人民创作出喜闻乐见、广泛关注的作品。
最近,我在网上看到了由内蒙古摄影家协会与企业家摄影协会在深圳联合举办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北疆光影——内蒙古摄影艺术作品展。此次展览集中展现了内蒙古丰厚的自然人文资源、日新月异的城乡发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美好景象、普通百姓的生活百态,观之令人切身感受到了内蒙古大地的辽阔壮美、和谐共生与枝叶关情。
徜徉在光影世界里,我倏忽对内蒙古摄影现状及其发展走势想到了几个关键词,在此加以阐述,敬请方家批评指正!
守正
一个地区有一个地区的风貌风俗,如何抓住二者示人这就涉及到守正问题。守正,就是守其根基,守其固有的东西。一个好摄影者必须守好自己的“正”,打好功底,由此方可探求摄影表达的革新。
此次展览的作品包含宏大叙事,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内蒙古的历史、文化和变迁,引导人们思考自身文明的演进与发展,以及个人在其中所处的地位与角色。例如,陶格斯的作品《陪伴》,主景呈现了一位父亲坐在旷野上陪伴着怀中的女儿在玩耍,他右手高举着玩具,双眼紧紧盯着女儿,尽显慈爱之情。配景为父女旁边的两条狗、后面的马及其他。不言而喻,这幅作品隐含了陪伴中有陪伴,人与人、人与动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便是现代草原给人的生动场景与温馨画面,象征着人们对草原的依恋与对幸福的追求,由此我们会从中得出“生活多美好,且行且珍惜”的启示。无疑,这就是一幅守正之作,它体现了内蒙古摄影的和美之正道。
又如,张放的作品《天地之间》,摄影人以前方奔跑的三匹马、后面一骑一人在追赶中套马为主画面,既再现了草原上牧民传统的生产活动,又再现了套马汉子威武雄壮的气概。作品左边留有一马尾,意在表明这里万马奔腾汹涌,其势浩浩。整个画面笼罩在朦胧的氛围下,若隐若现,在想象空灵,又固有实际中,给人一种“天地间有我在行走”的质感。应该说,这也是一幅十足的守正之作,它契合、突显了展览主题,有深沉、丰富的底蕴,体现了内蒙古摄影的壮美之正道。
此外,《天鹅湖》《宁静的草原》《长城雄姿》《多民族一家人》等作品无不在向外界宣扬:内蒙古地域辽阔,丰富多彩的文化特质就是这方水土的宝贵资源。山川大地、社会生活、传统文脉、地域特色赋予北疆大地以深厚底蕴、丰富内涵与鲜明特征,这些都是内蒙古摄影事业发展的基石,是许多人向往的地方,很适合创作好作品。
创新
创新就是谋求变化,勇于开拓,善于创造,不断推陈出新,使守正可以长久延续。如果仅有守正而不善创新,那么内蒙古摄影事业就不会长足发展。
作为一个合格的摄影人,理应站在时代发展的大背景下,用新思维展现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思考,这就是一种创新。此次展览的作品也涉及细微观照。譬如,孙夏的作品《街边》,反映的是一个小女孩放学后在街边写作业的情景,它让我们联想到孩子的家长许是为生计奔忙而无暇顾及她吧,而小女孩就是在这种环境下也能刻苦、勤奋学习,她背后黑板上写的数字、拼音和算式就是明证。众所周知,摄影有时摄的是“构图”,有时摄的是“地点”,有时摄的是光线,有时摄的是角度,倘能将此四者并用,那么拍出来的作品十之八九就成功了。《街边》的成功,在于图像背后有话要说。大凡观者观之都会发出这样的疑问:小女孩放学后为什么不回家呢?她缘何在街边就写起了作业?换言之,这幅作品与美丽草原、亲近自然等摄影题材大不相同,它平实质朴,但暗含着内在的不屈与坚韧,它让我们在疼爱弱小的同时会感受到一种向上的力量,激励着我们不断奋发向前。它的“出圈”成为我们对“北疆光影”的突出印象,使人思索良多。
又如,王茹的作品《新时代》,记录的是一位老牧民在迎街房的窗口摆摊卖玉米、南瓜,紧靠摊上有位时髦女郎正在焦急地等待着什么的场景。作品妙就妙在对画面意义的揭示上,即老牧民被那位似天外来客的女郎深深吸引,他全神贯注地瞅着她,其好奇、向往外面世界的心理表露无遗。由一己而推及全局,作品似乎在告诉我们:草原是否也该紧跟上新时代了?抑或,作品冥冥中在奉劝我们:新时代已经到来,牧民们当随时代,莫落后啊!显然,此种提醒、号召式的作品有别以往的摄影作品,在看似信手拈来的平常生活中显示了摄影人的独具匠心。它触摸到了我们常见却不曾注意的问题,在平实的影像中隐含着摄影者一眼望穿的独到,以为醒我们之喻,不容小觑,这就是另一种创新。
其他像《快乐》《冷暖相依》《风雪上学路》等皆是服务民生,为当地发展鼓呼的作品,这是摄影人对守正之外的敏感发现,它刷新了我们的观感体验,获得了审美上的惊喜和满足,显得弥足珍贵。事实上,自有摄影以来,人类历史的每一次进步和发展都与摄影相伴相随。迄今,摄影服务民生的功能与潜能,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重视不够与开发不彻底、不全面的现象,需要我们进一步加以改进。
融合
守正,正是正道,即事物发展的本质和规律。创新,创是有意识、有目的地创造和实践;新是目标,指新的认识与实践成果。守正不是因循守旧,而是遵守正道,坚持按规律办事。创新也不是独树一帜,而是革故鼎新。守正是创新的基础和前提,创新是守正的目标和成果。偏移了守正的创新,势必会误入迷路,抛弃了创新的守正,也一定会堕入刻板。
究竟如何守正?摄影作品具有文化属性,守住了文化正脉,就是守住了摄影的基本属性和定义。对于摄影创作来讲,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守住了文化引领风尚的作用。坚持摄影作品的审美正本,就是守住了摄影创作的基本方法。坚持让摄影成为一种社会责任,就是守住了摄影发展的基本方向。
到底怎样创新?成就一幅好摄影作品,需要对社会生活细致、深入的观察,也就是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改变世界的方式要与时俱进、与时俱新。如何在习以为常的生活中提炼出新发现?这就需要我们与人民打成一片,练就一双“平中见奇”的慧眼,拍出有独创的作品,可令人眼前一亮。真正的摄影之作,包含着对人性、人情、人文的关怀追问,观之能使人激发出新的感悟与启迪。
综上所述,内蒙古摄影发展走势离不开守正与创新的融合,在展现北疆文化的时代风貌上,我们要始终把握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关系,在守正中创新,在创新中守正,努力将二者融合,达到传统与现代交融,内容与形式谐和,艺术与技术共构,以此不断推动内蒙古摄影事业行笃致远。在守正的同时予以创新,不只是在题材上要创新,方法上也要创新。例如前面提到的张放的作品《天地之间》,它除守正外还有创新。画面朦胧,梦幻缥缈,借用的是中国绘画中的写意手法,别有中国画的韵味,特别吸引人。当然,摄影作品在后期创作时,也可试用不同的印制方法进行,练就雅韵的气场,让作品更具魅力。
总之,守正、创新、守正与创新有机融合是内蒙古摄影创作的优秀传统与恒久追求。我们只有坚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创作导向,赓续中华文脉,讲好内蒙古故事,才能在影像中展现内蒙古形象、内蒙古气魄,唱响时代主旋律,激发奋斗精气神。
(作者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