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实习记者 若谷 文/图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教育,常态化、沉浸式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通过强化师资队伍、基地资源、主题课程等多维度建设,不断丰富同学们的课余文化生活,在全市学校营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
近日,内蒙古鸿德文理学院举办了“北疆文化·多彩非遗”系列活动,同学们通过实践,切身体验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见图)。
在灯笼的制作过程中,同学们将传统与现代巧妙融合,将民族团结的情感融入到一件件作品中,创作出了既保留传统韵味又不失创新的灯笼作品。“传统文化进校园,不仅丰富了学生们的课余生活,培养了文化自信,也让学生们在实践中认识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该校老师表示,通过此次活动,让人们看到了国潮与青少年的双向奔赴,后续学校还将延续开展此类活动,更好地引导青少年树立文化自信。
“剪纸是一种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的民间艺术……”近日, 由呼和浩特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呼和浩特市家庭教育名师工作室、赛罕区民协、内蒙古农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内蒙古农业大学附属学校承办的“以‘艺’润心 向美而行”非遗文化为心理疗愈赋能活动在内蒙古农业大学附属学校举行,剪纸、扎染、掐丝珐琅等非遗传承人为同学们开启了一场奇妙的非遗之旅,让大家近距离感受非遗之美。
在艺术剪纸课程活动中,剪纸非遗传承人钱秀云、张桂贞对剪纸刻纸艺术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通过介绍其悠久的历史渊源以及独特的艺术魅力,让学生们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些古老而神秘的岁月。大家仔细聆听剪纸非遗项目背后的故事和历史,感受着其中蕴含的美感和情感。随后,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同学们纷纷拿起剪刀和刻刀动手实践。创作过程中,学生们倾注了极高的专注力,不仅体验到了剪纸的乐趣,更在无形中感受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滋养。
此外,我市部分学校还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课堂,通过系统教学让学生体会其博大精深。
近日,在和林格尔县第五小学的书法课堂上,书法老师不时低头俯身查看学生的书写情况,或耳语提点,或执笔示范。教室里,墨香阵阵,四壁挂满了学生的书法作品。“我从三年级开始学习书法到现在,书法丰富了我的课余生活,我在一纸一笔中自得其乐。与书法结缘的这些日子里,我收获了很多朋友。”正在书法课堂上练字的五年级学生周坤告诉记者。
“我们现在每班每周一节书法课,低年级段进行硬笔书法练习,高年级段在书法教室进行软笔书法训练。”和林格尔县第五小学校长冯玉文说,“我们不断调试、优化教学手段和方法,以让古老的书法艺术变得更加生动,更加贴近孩子们的生活;从点画到造型,从形式到内容,从笔法到墨法,从情感到神采,从不同角度让学生窥见书法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