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2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世界在役最大火力发电厂的绿色转型实践

●本报记者 武子暄

“现在环境温度已降至-17℃,联系7号机组提高供热压力,将7A加热器进汽电动门开大10%,提高供热温度。”2024年12月23日凌晨3点,世界在役最大火力发电厂——内蒙古大唐国际托克托发电有限责任公司供热首站的控制室里,传来运行主值王晓博调整参数的声音。

数九寒天,该公司8台热网循环泵持续作业,将24000吨/时的热水源源不断送往呼和浩特市城区,守护着市民的温暖。更值得一提的是,改造后的4台机组在每个供热季可有效节约标准煤47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22万吨。

作为西电东送的核心电厂,多年来该公司承担着首都地区四分之一的社会用电量,保障了首都电力需求。历经20多年的奋斗,该公司12台机组全部即投产、即稳定、即盈利,年发电能力达到350亿千瓦时以上,火电装机容量672万千瓦。在历次改革中,该公司借智慧化转型升级之力,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从传统能源迈向集风电、光伏、火电、供热、储能于一体的多元化发展道路,打造出更加智能、高效、绿色的能源生态。

智慧赋能 “碳”路先行让存量火电更清洁

记者走进该公司一期智慧煤场看到,数字世界与能源世界的深度融合正成为现实。在远程监控室内,操作员轻点了几下鼠标,煤场内巨大的斗轮机便“乖乖地”移动至选定区域,悬臂划至煤堆上空,下斗、取煤一气呵成。

“传统的斗轮机操作员需要在各种环境中进行复杂劳动,通过给传统煤场装上‘智慧大脑’,实现斗轮机无人值守,极大地改善了操作员的工作环境、降低了劳动强度,全面提升了煤场的管理水平,使煤场作业的精准度和效率大幅提升。”该公司控制与数字化部热控车间技术人员翟林波告诉记者,高清摄像头和激光扫描建模技术这些“智能之眼”能够全天候、无死角地捕捉煤堆的每一个细微变化,实现了对堆取料作业的全过程监控。

双碳背景下,绿色低碳转型是火电企业的主题。如何让存量火电更清洁?该公司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优化能源结构、加大减排力度等多方面出发,走出一条清洁之路。

为使水资源得到最大限度阶梯使用和处理回用,该公司创新发明并采用“深度节水”技术,使用水量下降1145万吨。对两台60万千瓦高效亚临界机组进行综合升级改造,实现单台机组煤耗降低15克/千瓦时。进行脱硝设施及超低排放改造,实现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排放水平远低于国家标准限值。大力发展太阳能与火电耦合技术,使厂用电率降低0.05%,实现了“光煤互补”,为企业绿色发展版图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创新模式 打造“风光火热储”多能互补能源基地

一台台风力发电机拔地而起,一排排光伏板铺设整齐……12月24日,记者走进位于和林格尔县的蒙西托克托200万千瓦新能源外送项目现场看到,该公司新能源事业部运维中心技术员乔振华正在严密监测风机数据,确保其平稳运行,尽可能发出更多绿电。

该项目是由中国大唐集团投资建设的国家第一批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之一,是国内首个利用既有火电通道打捆外送绿电的新能源多能互补项目,包括170万千瓦风电及30万千瓦光伏,利用现有火电调峰能力消纳新能源电力不稳定出力,“火+绿”的组合更具竞争力。

“自2019年起,我们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突破固有火电发展模式,充分利用呼和浩特地区多风、干旱、日照充足的气候条件,就近开发周边蒙西地区优质风光资源,风光项目所发绿电汇集到内蒙古大唐国际托克托发电有限责任公司现有的电力外送通道,依托现有送出线路采用风光火打捆外送方式,将绿色电力通过火电通道送入京津唐电网,推动煤电和新能源协同发展。”内蒙古大唐国际托克托发电有限责任公司规划发展部主任韩强介绍,截至12月25日,该项目年度发电量已达18.1亿千瓦时。

今年,该公司还加快大基地二期150万千瓦光伏治沙+储能项目进程,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动力工程”——长输供热项目具备5300万平方米供热能力。同时,以打造集高品质蒸汽、压缩空气、除盐水、氮气供应、供冷、供暖及绿色电力于一体的“能源超市”为目标,服务地方发展。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