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2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深化改革创特色 履职尽责谱新篇

●本报记者 耿欣 通讯员 陈京

一笔一印记,步履皆华章。

2024年,市人大常委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从首府实际出发,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改革要求,不断创新人大工作的思路、机制,更加有效地发展和保障全过程人民民主,全年工作亮点纷呈,交出了一份有为有力有效的“成绩单”。

完善协同立法 人大立法工作迈出新步伐

“通过!”2024年11月28日,自治区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闭幕,《呼和浩特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以及包、鄂、乌三市大气污染防治相关条例同步获表决通过,这是呼包鄂乌四市开展协同立法以来通过的首个立法项目,标志着以法治之力助力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实现从“分治”到“共治”的跃升,为区域空气质量全面改善提供法治保障。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战略部署,要求“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而区域协调发展离不开立法保障。202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迎来修改,一大亮点就是增加了地方协同立法的内容。2024年,呼和浩特市人大常委会深入贯彻法律规定,在自治区人大常委会指导下,发挥好率先牵头作用,协同包头市、鄂尔多斯市、乌兰察布市人大常委会紧扣区域经济社会共治需求,积极探索协同立法新模式,实现协同立法新突破。——签订一份框架协议。四市人大常委会在呼签署《呼包鄂乌人大常委会协同立法工作框架协议》,明确“编制立法规划和年度立法计划、立法项目协商沟通方式、重大立法项目联合攻关、协同立法主要模式、协同立法起草工作方式、地方立法理论研究协作、立法工作经验和成果交流共享”等10方面的重要内容,为有序推进协同立法工作奠定了基础。

——确定一项立法项目。四市人大常委会积极落实国务院《关于推动内蒙古高质量发展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的意见》“加强呼包鄂、乌海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具体要求,紧扣区域高质量发展现实之需、聚焦区域协同发展的民生之切、探索建立协同一体化发展的共性制度之基,2024年以区域性特征明显的大气环境作为切入点,将共同修改四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作为自治区内首个协同立法项目。

——兼顾“共性”与“个性”结合。呼和浩特市人大常委会牵头起草“联防联控联治”专章,纳入各地的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当中,根据不同地区大气环境特征和污染源差异,保留各地体现地方特色、解决本地问题的其他规定,兼顾呼包鄂乌区域共同发展需求,尊重各地差异和特点,有力凝聚起协同立法“最大公约数”。

强化重点领域监督 人大监督工作展现新作为

“我市对温暖工程在项目合格验收上有哪些具体的做法,怎么保障工程质量?对于出现问题的工程,怎么处理、怎么补救?”

“建议市政府在贯彻《内蒙古自治区建设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促进条例》过程中,要在土地预审、规划选址、环境保护等方面加强协调指导,提高审批效率。”

“目前我市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有待提升。对本土优秀历史文化挖掘不够、定位不够鲜明,北疆文化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

……

这些意见建议,均来自于2024年呼和浩特市人大常委会对自治区党委提出的“六个工程”和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制定的“六部促进条例”在我市落实情况开展的监督当中。如何将全区重点工作与人大监督有机结合?如何把党委决策通过法定程序转化为全市人民的共同意志和自觉行动?呼和浩特市人大常委会交出了这样一份答卷。

聚焦“开好局”,2024年年初就将对“六个工程”和“六部促进条例”落实情况的监督列为年度重点监督项目,写入全年工作要点,由负责该议题的专工委积极加强上下级沟通联系,主动对接自治区人大和旗县区人大对口部门,做好联合监督前期准备。聚焦“求实效”,坚持问题导向,以议题联结、调研联合、履职联动、成果联用的“四联”履职方式,联合上下级人大开展集体视察、专项调研、建议督办16次,形成调研报告12篇,发出审议意见12件,提出问题84条,建议150条,反馈相关职能部门加以落实,总结工作中的经验做法,被中国人大网、人民代表报报道3次。聚焦“真落实”,在做好前期实地视察、听取审议报告、开展专题询问的基础上,重点对“六个工程”之一,也是呼和浩特市2024年民生“一号工程”的温暖工程开展“回头看”,就调研视察中发现的“暖污同沟”问题形成信息专报市委,被市委《每日要情摘报》采用,并获市委主要领导批示,推动问题实际解决。

赋能“人大代表+” 深化全过程人民民主步上新台阶

2024年,呼和浩特市人大常委会不断探索人大代表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运用“人大代表+”方式积极完善代表参与诉前调解、信访代办、民主议事等制度,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走深走实,为基层社会治理提质增效。

“代表+诉前调解”,化解群众矛盾。呼和浩特市人大常委会积极探索新形势下人大参与矛盾纠纷化解的机制,充分发挥代表紧密联系群众的优势,为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贡献人大力量。在2023年成立首府诉源治理人大代表工作室的基础上,选派111名社会经验丰富、法律专业知识过硬的人大代表成为特邀调解员,专门成立诉前调解室,截至2024年11月底,共接收诉前调解案件5577件,调解成功2677件,既深化了代表与群众的联系,也创新了基层解纷力量培养的新模式,成为首府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的一道亮丽“枫”景。

“代表+信访代办”,发挥模范作用。呼和浩特市人大常委会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在联系群众方面的“天然”优势,以党建为引领,从引导群众通过合法渠道依法信访、转送信访人提出的信访事项、督促有关单位对代办事项及时办理等6个方面入手,明确人大代表开展信访代办工作的切入点、侧重面,促进代表在开展代办工作中有的放矢。全市共有836名各级人大代表参与信访代办工作,代办信访事项959件。

“代表+民主议事”,提高服务效能。走进玉泉区清泉街社区,呼和浩特市人大代表、社区党委书记、主任武荷香组织创建的“好邻居议事厅”静静矗立其间,这是基层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一个缩影。在呼和浩特市其他街道、社区,这样的民主议事平台并不鲜见,而通过民主议事,经过人民代表大会票决产生的一件件民生实事办成办好,更是真切影响了群众的生活。例如,新城区东风路街道办事处老旧小区供暖、污水管网改造项目完工投入使用,迎新路街道办事处幸福小区南区屋面防水修缮项目改造完成,西街街道办事处社区嵌入式养老中心建设项目加紧推进……“人大代表人民选,选好代表为人民”,在一次次民主议事,一个个项目落成里,得到了最真切的诠释。

回望2024年,我们心潮澎湃;启程2025年,我们壮志满怀。新的一年,呼和浩特市人大常委会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一以贯之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民主法治的新要求新期盼,承载人民期待、肩负神圣使命,以再出发的姿势、再出新的态势,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呼和浩特篇章。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