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梁婧姝 通讯员 李明扬
“家有二两醋,不用去药铺。”在清水河县窑沟乡,每到冬天走进村民家中,总能见到几块醋冰架在水缸上方,村民利用水和醋冰点不同的原理将醋汁提纯,提升口感的同时还利于保存。
窑沟乡因气温差较大,光照充足,是杂粮种植的黄金产区。家家户户都会种上几亩小香米,小香米通过蒸、酵、熏、淋、陈五道工序酿造而成的米醋,成为当地特色农产品提升价值链的标志性产品。
米醋虽好,但是几年前知道的人却少之又少,吃过的游客想再次回购也得到农户家中下“预约单”,质量、数量均不能保证,村民们的收入提不起来,窑沟米醋的牌子也打不响。2018年,窑沟乡党委决定以“党支部+合作社+农户”为运行模式组建“月盛香”米醋合作社,新建米醋加工生产线1条,改造生产车间270平方米、冷库100平方米,配套米醋加工、包装及质量检测设备1套。
台子搭起来,但是村民们大多数都在观望,因为大规模制醋费心劳神,都怕做出来的醋市场接受度不高、卖不出去。为了使村民们的制醋风险降到最低,党支部决定由各村党员先行先试,签订订单式收购米醋合同,同时加大宣传销售规模,线上与京东、淘宝、好品优选等平台合作扩展销路,线下多次参与自治区及市、县组织的年货会、农产品展销会、农博会等打响周边市场。
窑沟村刘四筛大爷是村民中第一个加入合作社也是制醋规模较大的一户,每次来收醋的时候都说:“村里成立合作社以后,虽然要按照统一要求制醋,但是往哪儿卖却不用发愁,我家一个冬天就能挣一万多元。”
有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后,村民们纷纷加入,在符合标准的前提下,合作社优先收购脱贫户的米醋,以解决农户自家生产的手工米醋销售难的问题,全年带动全乡230户脱贫户户均年增收1万元,米醋生产过程中吸收8名脱贫人口就业,人均年工资收入3万元。
如今,“窑沟米醋”成为清水河县地理标志产品、“一乡一品”产品,受到很多游客的喜爱。对于村民们来说,小香米醋闻着酸,但是鼓起来的腰包让他们笑得非常甜。在窑沟乡,一罐一罐的米醋不光寄托了村民的乡愁,更是大爷大娘们提升收入、迈入美好生活的“金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