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刘沙沙)近年来,新城区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用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将党的创新理论送到群众身边,厚植群众精神土壤。
“小宣讲”汇聚“正能量”,讲好故事凝聚人心
在呼和浩特长城文化博物馆里,一场特殊的宣讲活动正在进行。新城区理论学习轻骑兵分众化宣讲团成员、呼和浩特市长城科普学会会长高晓梅结合博物馆里的各类展品,娓娓讲述起了长城的故事。
“长城的最基本功用便是御敌人于城墙之外,后来历代对长城兴建时,已经将团结、自强的民族精神融入其中。”高晓梅说。
“通过这种生动有趣的讲故事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将北疆文化的内涵传递给青少年,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和历史责任感。”新城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段肖旻说。
新城区将宣讲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积极培育多元化、本土化宣讲队伍,通过动员各级党委领导班子、党支部书记、优秀青年干部等化身宣讲员,举办理论宣讲大赛,广泛吸纳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基层理论宣讲工作,邀请来自各行业的专家学者不断深化“宣讲+实践”成效,针对农民、企业职工、青年学生、“两新”组织开展面对面、互动式宣讲。
“小故事”讲出“大道理”,用身边事解读政策
“现在喜事简办,才是新农民的新作风!”在新城区保合少镇恼包村村民活动中心,由村民自编自导自演的理论宣讲二人台正在火热巡演,不仅是恼包村的村民,还有许多游客也被这种“听得懂、坐得住、记得牢、传得开”的理论宣讲深深吸引。
据了解,新城区通过编写“口语化、乡土化”的理论宣讲教材,以“宣讲+文艺”的创新形式,讲好百姓身边事,推动用地方“土”话、身边“土”道理讲解党的政策。
《草原儿女心向党》相声把“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六句话的事实和道理”等重大宣讲主题融入三个女婿为老丈人过寿的故事中,声情并茂的表演赢得台下观众的阵阵掌声。
通过“诵、播、宣、讲、帮”有机融合,以贴近民生、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新城区把创新理论课堂搬到群众生活中,将“固定课堂”变为“流动课堂”。党的二十大以来,新城区理论学习轻骑兵深入基层一线,用透彻的分析、生动的解读,把“大道理”转化为有烟火气的“小故事”,让党的创新理论和政策方针浸润群众心田。
“小课堂”铺就“大路线”,用多种方式提升质效
为了让党的声音更好地传播出去,新城区通过举办理论宣讲集体备课会开展集中巡回宣讲,力求让理论“营养”滋润党员群众。
与此同时,新城区统筹用好文化场馆、红色教育基地、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职工之家等场所,探索出“宣讲+文明实践”的形式,区委讲师团与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紧密联系,将宣讲和志愿服务结合起来,从群众最关心、最关注的话题切入,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把政策解读与群众身边生产生活变化结合在一起,持续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确保取得扎实成效。
在继续运用举办学习讲堂报告会、开办理论宣传栏等传统理论宣传方法的基础上,新城区努力将理论宣传普及融入视频展播、文艺演出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之中,精心制作“红色故事主播说”等宣讲视频,切实做到宣传内容生动活泼、寓教于乐。
结合辖区特点,新城区确定不同形式的宣讲方式。在西街街道,“小马扎”宣讲队坐在了群众家门口;在海拉尔路街道,老兵们分享了在不同岗位工作的心得体会,勉励听众在岗尽责;在保合少镇,宣讲队出现在田间地头,与村民面对面。
新城区理论学习轻骑兵将宣讲融入“街头巷尾”“柴米油盐”,提供一份份供需匹配的宣讲“菜单”,让群众按需点“菜”、快乐享“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