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5版:美丽青城 文明花开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弘扬家庭美德 传承良好家风

——记第四届呼和浩特市文明家庭罗慧家庭

●本报记者 吕会生

家风,作为家庭文化的核心,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统美德中的瑰宝。第四届呼和浩特市文明家庭罗慧家庭,用他们的生活点滴生动诠释了家风传承与家庭幸福的真谛。

罗慧在武川县哈乐镇大豆铺卫生院工作,她的爱人在呼和浩特市锦盛达方圆学校任教。儿时,罗慧心中最向往的两个职业便是医生和教师,通过学习和奋斗,她不仅成为一名医务工作者,还与从事教师工作的丈夫喜结连理。他们的生活平淡却充满真实,虽不富裕却满是幸福。凭借着不懈地努力,他们在平凡中品味幸福,在感恩中收获快乐。

罗慧成长于一个有着深厚红色底蕴的“五好家庭”。她的父亲和弟弟都是军人,家中那块醒目的“五好文明家庭”荣誉牌匾,将对幸福家庭的向往深深植入她的心中。这份家庭传承的信念,成为她日后生活的指引。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守护是最温暖的陪伴。婚后,为了更好地照顾老人,罗慧夫妇毅然从繁华都市回到家乡武川县。从此,夫妇俩挑起了大家庭的重担,虽背负债务却从不抱怨。在照顾家人、努力工作与合理规划经济的琐碎日常中,他们用坚持诠释着责任与担当。对父母的陪伴,是他们生活中最温暖的时光,在平淡中品味亲情的甘甜,让岁月充满温情。

每年“五一”假期,罗慧的爱人都会为高三学生开设免费“爱心课堂”直播课。面对即将来临的高考,他放弃休息时间,连续授课七八个小时,常常到深夜才结束,即便嗓子沙哑疼痛,也从未放弃过。课后,他还通过微信为学生答疑解惑,尽职尽责。近3年来,“爱心课堂”累计帮助70余名高三学子,授课时长超过90小时。罗慧的爱人认为,学生们积极学习的热情,便是对他付出的最好回报。这种师者仁心、无私奉献的精神,正是教育的真谛所在。

生活中的罗慧不太擅长烹饪,焖米饭时不是做成了粥就是变成了锅巴,但饭端上桌后,爱人并不埋怨,而是十分满足地说:“换个口感也不错,辛苦你了。”罗慧在外面受委屈时,回家迎接她的也是爱人的安慰和关怀;当矛盾出现时,他们会选择冷静处理。夫妻之间相互包容、相互支持,成为家庭和谐的基石。“有理可以走遍天下,但在家庭中,这个观点是行不通的。因为,家是讲爱的地方。”罗慧谈到对家的理解时说。

在家庭教育中,罗慧夫妇坚信,爸爸爱妈妈是最好的教育。起初,女儿更依赖妈妈,与爸爸有些疏远。但一次偶然,爸爸对妈妈的贴心关怀,让女儿脸上绽放出幸福的笑容。这让罗慧夫妇意识到,家庭中爱的氛围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随着女儿的成长,他们在育儿路上不断探索,让孩子在充满爱的环境中学会尊重和欣赏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可以说,罗慧家庭的家风故事,是平凡生活中的幸福篇章,也是文明家风传承的生动例证。

“社会与家庭的关系,就如同一个生物体上的每个小细胞一样,家庭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家庭文明状况不但是社会文明的缩影,而且还可以影响和改变社会风气,营造社会新风尚。”罗慧说,她相信只要每个家庭成员共同努力,传承好家风、好家训,千万个幸福小家庭便能营造一个诚信友爱、融洽和谐的社会大家庭。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