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6版:乡村振兴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回民区:和美乡村满目新

●本报记者 祁晓燕 通讯员 李珍

初春时节,走进回民区,一幅和美乡村图景尽收眼底。过去的一年,回民区立足良好生态环境,以城乡融合示范引领为抓手,锚定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建设水平、乡村治理水平,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

环境为“基” 擦亮乡村“幸福底色”

“现在村里家家户户把庭院打扫得干干净净,种些花花草草美化庭院。尤其每年到了杏花绽放、大杏成熟的季节,村里就会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游玩,体验农家饭菜和采摘乐趣。”说起这些年村里发生的变化,东乌素图村村民邓子玉自豪地说,如今,汽车开到家门口,美丽庭院处处见,休闲娱乐在身边,住在村里感觉比住在城里还惬意。

回民区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把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净化美化乡村、改变环境脏乱差的务实举措,以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城乡道路提升改造等工程为抓手,扎实开展“三清一改、三整一促、三提一宣”专项行动,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回民区从打造最美庭院、整治乱堆乱放等“小切口”入手,对荒地荒沟、房前屋后边角地进行整治,建成农耕园、小游园、小花园、小菜园。回民区利用村民房屋墙体,将农耕文化、生态环保、小康生活等内容,采取文字、漫画、简笔图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在墙壁上图文并茂展现出来。高标准建成学校、幼儿园、文体活动中心、农村书屋、社区诊所、托老中心、文化广场等公共服务设施,实现住有所居、居有所安、少有所教、壮有所为、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同时,充分利用广播、微信群等形式多方位、多层次宣传动员,切实提高群众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积极性,从家庭“小美”延伸到镇村“大美”。

产业为“柱” 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走进位于回民区段家窑村的宇生乐谷丰现代农业产业园数智植物工厂,一排排高高立起的多层植物栽培架跃然眼前,栽培架内的蔬菜绿意盎然。

据了解,数智植物工厂摆脱传统农业的耕作方式,通过人工光、密闭式高精度数智化环控技术,实现全年连续生产。相较于传统种植,数智植物工厂的节水率达95%,节肥率达90%,人工成本节省约70%,全年连续种植的单位面积产量是传统种植的50至100倍。该产业园以贯通南北的景观河道为轴线,主要包括五彩小菊花海、数智植物工厂、研学基地、种植体验区、博士服务站5个板块,并以15座日光温室为基础,探索出农林融合、新品种培育和林下经济等多元化产业发展模式。

宇生乐谷丰现代农业产业园只是回民区以科技创新赋能农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回民区把产业兴旺作为推动乡村振兴新引擎,紧紧围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促进群众共同富裕”目标任务,坚持一村一品,特色化打造了七彩段家窑、一间房文化创意产业园、东乌素图休闲观光村、西乌素图艺术村4个美丽乡村,布局了特色民宿、户外露营、亲子研学、创意展示中心、艺术类工作室等多种业态,带动乡村体验、乡村旅游火爆出圈。

如今的回民区,优势特色产业培育壮大,特色产业质效加快提升,聚力打造产业突出、特色鲜明的融合发展新局面,推动土特产、乡村旅游、庭院经济等产业链发展,有效释放出乡村振兴发展红利,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文明为“本” 展现和美乡村新风采

回民区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乡风文明、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以培育乡风文明、提升文明素养、文明实践养成、先进典型培树、改善社会风气等工作为重要抓手,通过村规民约革除陋习、星级评定引领新风尚、多平台建设唱响主旋律,树立文明新风,厚植乡风文明沃土。

回民区将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与乡村振兴、文明城市创建、移风易俗等方面工作结合起来,创造性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文明实践活动。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统筹整合镇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群服务中心、农村书屋、公共文化站等资源,设立心理咨询室、图书室、文体室、文化广场、道德讲堂等文化阵地,精准对接群众需求,促进乡村文化“动起来,活起来”。广泛开展“讲文明、讲科学、讲卫生、讲法治、改陋习”活动,通过道德讲堂、法治宣传教育、婚育新风进万家等载体引导群众崇尚科学,大力提倡文明理事、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引领农村文明新风尚。以乡风文明大行动和“十个一”项目为抓手,完善村规民约,在村民中开展“我们的家风家训”活动并开展“十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好儿媳”“好公婆”“好邻居”“美德少年”等评选表彰活动,形成学先进、赶先进,崇德向善、和谐向上的村风民风。组织开展以“除陋习、树新风”为主题的文化下乡、义演、专题讲座,拓展创新宣传模式。通过一个个文明创建活动,回民区在实践中引导群众崇德向善,以移风易俗的“小环境”温润文明乡风“大气候”。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