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6版:乡村振兴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新城区:腾笼换鸟 闲地生金

●本报记者 刘沙沙

对于新城区保合少镇甲兰板村曾经的贫困户贾虎表来说,2024年是一个“想都不敢想”的好年景。“村里将闲置的土地租给了露营地,还租用了我的房子建起研学基地,不仅增加了收入,还让我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贾虎表盘算着一年的收入,笑得合不拢嘴。

“在盘活村里闲置房屋土地方面,我们不仅积极探索‘引进来’的方式,吸引企业来村里发展,更多的是发掘自身‘造血’能力,采取‘党组织+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打造了集国学、手工、农耕、非遗为一体的旅游研学基地。”甲兰板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韩文君介绍说,经过两年多的经营,甲兰板村研学基地每年至少能接待5万名中小学生开展研学活动,为村集体经济增收200万元。

2023年,甲兰板村将20亩撂荒地改建成云端小镇露营地,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和稳定收益的生态旅游产业。此外,该村还积极探索“文化搭台、旅游唱戏、产业振兴”的一体化发展路径,出租村民闲置院落打造敕勒川礼物文创店、马头琴国际音乐厅、马头琴工坊等文旅业态和服务设施,形成了集食宿游购娱于一体的马头琴小镇,仅房屋租赁一项就增收390万元。

甲兰板村是新城区盘活闲置资产、低效用地的典型案例之一。近年来,新城区通过“学习+创新”,探索出一条闲置宅基地盘活利用的有效路径,已盘活闲置宅基地389宗,宅基地闲置利用率达35.7%,成功打造出一批独具特色的美丽乡村。

夜幕降临,新城区东护城河北街热闹非凡。街西侧,671米青砖砌成的清代绥远城古城墙厚重而深沉。街东侧,20余家新潮店铺霓虹闪烁,年轻人进进出出。古老城墙与现代商街在这里交融,摩擦出新奇曼妙的“火花”。曾经的东护城河北街只是一条默默无闻的小巷,藏匿于城市的喧嚣之中。这里是建设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连片老旧房屋,不少已荒置。2022年开始,新城区开展“老城活化微更新”行动,通过旧房改造,凭借绥远城古城墙的文化优势,着力将东护城河北街打造成特色街区。当地干部深入洽谈街区内的闲置房产出租事宜,吸引多家品牌入驻,东护城河北街迎来新商机。

在打造东护城河北街过程中,新城区从洽谈商铺、引进商户、对接租金、规划发展等方面入手,挑选适合的商户进驻,横向盘活区域资源,纵向引导商铺握指成拳,形成整体业态,将各类资源“拧成一股绳”,让“引流效应”发挥到最大。

唤醒“沉睡”的老街巷,让中心城区焕发出新活力仅是新城区“活化”利用闲置资源的一个环节。如何唤醒“沉睡”的资产,破解产业转型升级的难题,成为新城区必须面对的一个课题。

为盘活大的楼盘,新城区对高端服务业进行提质扩容,提高商圈消费供给水平,打造网红街等特色消费地标,引进各种消费新业态打造“空中聚宝盆”。同时,重点经营一批算力产业,抓住数据关键生产要素,逐步培养新的支撑产业。

一批头部企业入驻楼宇,提升的不只是人气,还有“链主”企业的影响力效应——吸附上下游企业。新城区以推动内蒙古数据要素产业园建设为突破口,以“政府+产业园+公司”的招商模式,不仅盘活了闲置楼盘,还帮助企业搭建了招商服务平台。通过唤醒越来越多的“沉睡”资源,实现资产、资源到资金的有效转化,促进“闲置”变“优质”,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