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8版:丰州滩 上一版   
下一篇

雨水洗春容

图片来源于:IC photo

■吕成玉

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此时,太阳到达黄经330度,气温在波浪般的起伏中回旋上升,雨水逐渐形成。天将化雨,滋生万物。盘踞在祖国北疆的皑皑白雪将逐渐退出冰冷的世界,一个温润的艳阳天再次回归大地。

从此阳春应有脚,百花富贵草精神。《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意思是说,雨水节气是在元宵节前后,万物开始萌动,春天就要走出冰天雪地,用难以阻遏的铿锵步履和满腔热情敲开春的大门。

雨水,在汉语构词方式中,属于偏正结构。“雨”是用来修饰说明“水”的。因为从“水”的来源而言,有“河水、湖水、泉水”等;从“水”的性质来看,有“甜水、苦水、污水”等;从“水”的形态来说,有“大水、小水、细水”等。一个司空见惯的雨水节气,从春寒料峭的孟春走来,让生活在雪虐风饕、寒冷刺骨中的人们喜出望外。因为春雨是甘霖、琼浆、跳珠,是嘉澍、膏泽、清露。难怪唐代大诗人杜甫,对春雨是那样的喜爱,赞美其是“好雨”,既踏着季节的节奏,也懂得人们的期待。它悄无声息地降临人间,默默地滋润万物,将万紫千红的满园春色归还人间。

满目江山,日月如梭。2500多年前,我们的先人创作的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写到了雨水:“芃芃黍苗,阴雨膏之。”(《曹风·下泉》》)请看:一场及时雨降落在树木葱茏的南方,滋润着正在成长的禾苗,这是多么让人高兴的大事。有什么事情能比得上雨露滋润禾苗壮能让人如此牵肠挂肚、欣喜万分呢!

唐代诗人元稹在《雨水正月中》描写道:“雨水洗春容,平田已见龙。祭鱼盈浦屿,归雁过山峰。云色轻还重,风光淡又浓。向春入二月,花色影重重。”

作者用洗练的笔墨,勾勒出一幅中原地区栩栩如生的春雨图景:淅淅沥沥的春雨,将寒冬腊月的愁容洗尽,把春天打扮得清新典雅、风韵渐浓。一望无际的原野上,春风染绿了树梢,水气袅袅升起,远处似乎看到了一条龙在游动。清澈的水中,鱼儿感受到水的温暖纷纷上游;水獭捕食,吃上两口就扔在岸上,好像是以鱼祭天。归来的大雁,飞过高高的山峰。远看,天上云卷云舒,一会儿轻如鸿毛,一会儿重似千钧,把天空描摹得明暗有形。近看,原野风光迷离,一会儿淡如清水,一会儿浓似凝香。时间即将进入农历二月,春天还只是刚刚开始;但花的影子,似乎一重一重地浮现在眼帘。

是啊,谁不期待早点脱去厚重的棉服,沐浴着温煦的春阳,徜徉在习习春风中?谁又不盼望那山花烂漫春色旖旎的景观早日铺陈山川大地?然而,在北方地区,气象学意义上的春季尚需时日,“倒春寒”现象时有发生。“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唐.张敬忠)塞上的春天总是姗姗来迟,但人们依然充满无限憧憬。

光阴微澜,新冬不寒。乙巳蛇年的前夕,一场迟到的严寒打破了盘踞数日的“暖冬”,弥补了“三九四九,拉门叫狗”的缺憾。我想起了我的祖母在世时常说的那句话:“冬日不冷腊月冷,腊月不冷年节冷。”这同样是劳动人民在漫长的岁月中认识自然、观察自然、口口相传的“至理名言”。

水气凝成云,云团变甘霖。大自然就是这么神奇而变幻莫测,该来的必然要来,只是时间上的先后而已。雨和雪是水蒸气升空后遇冷变成的不同物象,或大雪封山,或暴雨倾盆,或雨雪交加,让人难以左右。露是由水蒸气遇冷后气态变为液态的现象,曰液态水滴;霜也是水蒸气遇冷后气态变为固态的现象,曰固态冰晶。它们附着于植物茎叶和物体上,或明似珍珠,或薄如蝉翼,形态各异,玉洁冰清。

北疆南国两重天,节令相同景迥然。雨水时节,南国树木葱茏,鲜花盛开,霭霭停云,濛濛时雨。北疆则杨柳挺拔,松柏庄重,大地辽阔,春阳明媚。南国有长长的小巷,有撑着雨伞漫步的行人;北疆有空旷粗犷的沃野,有驾驶春阳备耕的农人。南国有澎湃汹涌的海浪,岸边戏水的游人;北疆有即将解冻的逶迤河流,有亚冬会健儿驰骋冰雪赛场矫健的身影……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尽管南国的人们拥有满眼的绿树花香,优雅的生活环境,但北方的人们已从丝丝发甜的空气中,嗅到了春天的气息。人们仿佛看到甘雨时降,万物以嘉。那淅淅沥沥的雨水,正从太空飘然而下,小草开始吐出鹅黄色,杨柳换上翠绿的新装,“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苏轼),天地间已然是一片盎然生机。

春暖花香,岁稔时康。此时,更多的人走进了大自然,伸出双臂,摊开手掌,迈开脚步,在享受被春雨滋润,被春色打动,被春风托举的惬意中,去寻找缅怀那些被岁月遗落的珍贵,比如时间,比如健康,以此赓续自己对生命的敬畏之情。有感于春雨节气,遂赋诗一首:

南粤桃花满眼芬,北疆雨水尚无痕。

田畴雪尽风掀树,雀鸟声欢羽掠云。

紫气升腾阴气弱,金阳辐射暖阳温。

甘霖滋润草芽日,擦亮农机再种春。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