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彩霞
国产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一路热映,影片中申公豹一角由于说话口吃(也称“结巴”)贡献了诸多笑点,不仅不惹人厌,反而有点可爱。但这也将“口吃”这个容易被忽略的语言障碍问题,推到了大众面前。
很多孩子一紧张就口吃。口吃的临床表现是什么?家长如何应对孩子口吃?成人有口吃问题要如何进行自我训练?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呼和浩特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康复中心中级心理治疗师李梦君。
李梦君介绍,口吃俗称“结巴”,是一种言语流畅性障碍,表现为说话时重复、延长或阻塞语音,影响正常交流。
根据出现的时间和成因,口吃可分为发展性口吃和获得性口吃。它并不是智力问题,也不是性格缺陷,而是一种复杂的神经发育障碍,可能与遗传、大脑语言处理机制、心理因素等有关。后者主要包括心因性口吃,如在创伤事件后出现,伴随焦虑等情绪;神经性口吃,大脑受到了一定的伤害造成口吃,如脑外伤等。较为常见的是发展性口吃,目前我国学龄前儿童口吃发生率在3%至5%。发展性口吃不是智力问题,也不是性格缺陷,而是可能与遗传、大脑神经生理机制、心理因素等有关,通常初始发生于2至5岁,部分患者的症状会持续到成年时期。
李梦君介绍,通过科学的治疗和训练,可以显著改善口吃患者的言语流畅性,提高沟通能力。与口吃者交流时,要保持耐心和尊重,避免打断或催促,营造轻松愉快的沟通氛围。放慢自己的语速,给口吃者足够的时间组织语言,认真倾听并给予积极的回应。口吃者说话时不打断、不纠正,不要过分关注其言语流畅性,更不要模仿或嘲笑,应该鼓励他们自信表达,肯定他们的努力和进步。
李梦君介绍,改善口吃可以通过实用的康复训练方法:
1.延长发音训练原理:通过刻意拉长音节间的过渡,减少语音“卡顿”。例如将“我—要—吃—饭”中的每个字延长发音,形成连贯的气流。适合音节重复或语音阻塞明显的患者,需在言语治疗师指导下反复练习。
2.节奏控制法节拍器辅助:用节拍器设置固定节奏(如每秒一拍),患者跟随节奏逐字发音,建立规律的语言模式。也可用手指敲击同步法,说话时用手指轻敲桌面或大腿,通过触觉反馈辅助控制语速。
3.轻柔起音训练技巧:在句子开头或辅音(如/b/、/p/)前加入轻微的气流(类似轻声说“h”),缓解声带紧张。例如:“h—好,h—我来了”。
4.呼吸与发声协调训练腹式呼吸练习:平躺时手放腹部,吸气时腹部鼓起,呼气时缓慢吐气并发“s”音,延长呼气时间至15秒以上。也可短语分段呼吸,将长句拆分为短词组,每段结束后主动换气。例如:“今天天气很好(换气),我们一起去公园(换气)”。
成人自我训练可以录制日常对话,回放时标记卡顿频率高的词语,针对性地练习替换词或绕口令(如“四是四,十是十”)。也可以进行渐进式暴露训练,从低压力场景开始练习(如像自信又爱美的“石矶娘娘”一样对着镜子说话→与家人对话→接听电话→公开场合发言),逐步建立信心。
总之,口吃并不是完全无法解决,积极应对,通过科学的治疗和训练,是可以改善甚至完全恢复正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