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7版:综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郭家夭村:双轮驱动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本报讯 和林格尔县城关镇郭家夭行政村坐落于东摩天岭山区腹地,平均海拔1600多米,全村下辖6个自然村,常住人口仅39户69人。这里虽承载着红色革命老区的历史荣光,却也因产业薄弱、设施落后、人口老龄化等问题长期陷入发展困境。近年来,郭家夭村通过“产业突围+文化铸魂”的双轮驱动,实现了从贫困到振兴的华丽转身。

产业突围,从“靠天吃饭”到“特色兴村”

“树高千尺不忘根,水流万里总思源。我们读书不是为了逃离贫困的家乡,而是为了让家乡不再贫困。”这是90后返乡青年刘佳豪的初心。2019年,刘佳豪大学毕业后,放弃市区的工作,回乡创办了和林格尔县革命老区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并于2020年担任村党支部副书记、村集体经济理事会理事长等职务。面对薄弱的产业基础,他与村“两委”带领村民立足本土优势,探索出一条“科技赋能+生态循环”的特色发展路径。

山羊养殖成为破局关键。依托内蒙古农业大学的技术支持,郭家夭村建立了种公羊实验基地,引进优质种羊20只,推行“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模式。通过科学分群饲养、疫病防控和粪污资源化处理,养殖效益显著提升。如今,全村存栏羊只达3300余只,年出栏900余只,带动20余户村民实现增收。玉米、秸秆等作物就地转化为饲草料,既降低养殖成本,又实现“种养循环”,形成绿色产业链。

生态筑基,从“脏乱差”到“绿富美”

曾经的郭家夭村垃圾遍野、河道淤塞,人居环境堪忧。近年来,郭家夭村聚力人居环境整治,设立垃圾分类投放点,推行“户分拣、村收集”制度;整治黑臭水体,清理河道淤泥;推广有机肥,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养殖场配套建设粪污处理设施,畜禽粪便经无害化处理后反哺农田,形成“养殖—肥料—种植”闭环。

生态修复与景观提升同步推进。村道两侧新栽植乡土绿植美化环境,村文化广场、农家书屋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废旧宅基地变身“小微绿地”。如今的郭家夭村,青山叠翠、溪流清澈,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文化铸魂,红色基因激活内生动力

郭家夭村紧握政策扶持与科技赋能的双桨,以挖掘红色文化深度为罗盘,以拓展产业多元维度为航道,奋力前行。

作为革命老区,郭家夭村深挖红色文化资源,打造了“军民共建”特色文旅品牌。村里修复安正福武工队旧址,串联军事遗址与乡村民宿,设计“红色足迹”徒步线路;开发红色主题民宿,推出沉浸式农耕体验项目,让红色旅游成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带动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与此同时,深入挖掘养殖业潜力,实现养殖与加工一体化,开展观光养殖;因地制宜丰富经济作物种植,利用本地气候和地理优势种植小杂粮和中草药;整合沙棘产业资源,通过招商引资、土地流转开发沙棘主题观光园、采摘园,举办沙棘文化节,推出沙棘康养产品等,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郭家夭村的蜕变,印证了乡村振兴的核心逻辑:产业是根基,生态是底色,文化是灵魂。如今,郭家夭村正以产业和文化为双轮驱动,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向着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目标稳步前行。

(李海珍 韩新梅)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