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牧兰 文/图
展览:“镜若长河——古代中 国铜镜文化展”
展期:展至2025年3月31日
地点:呼和浩特博物馆
由呼和浩特博物院主办,内蒙古博物院、包头博物馆、乌兰察布市博物馆支持协办的专题展览“镜若长河——古代中国铜镜文化展”在呼和浩特博物馆展出,该展通过180余件跨越春秋战国、两汉隋唐、宋元明清时期的铜镜文物,系统展现了中国古代铜镜文化的演变历程及其承载的社会、民族与艺术内涵,吸引了众多市民、游客参观。
中国铜镜起源于齐家文化,至今已有4000多年历史,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日常用品,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密切联系。铸造精湛、形态美观、图文瑰丽、铭文丰富的铜镜,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伟大的创作力,映照出我国千年历史中绚丽多姿的社会风貌。该展览分为五大单元,按历史时期梳理铜镜文化的脉络:第一单元清冶铜华——先秦时期:展现早期铜镜的铸造技艺与象征意义。第二单元灵影清质——秦汉时期:突出汉镜的纹饰与铭文,如“毁器”葬俗中的“破镜重圆”铜镜,体现汉代丧葬文化。第三单元莹质良工——隋唐时期:以华丽纹样与异域风格反映盛唐气象。第四单元交相辉映——宋辽金元时期:展示多民族文化交融下的铜镜艺术。第五单元 回光流韵——明清时期:呈现世俗化与吉祥纹饰的流行。
“镜若长河——古代中国铜镜文化展”,让观众可以从中了解不少耳熟能详的铭辞、典故与成语。如:在展览的第二单元“灵影清质——秦汉时期”中所展示的残破的铜镜,反映出汉代中原地区的丧葬习俗——毁器。例如1953年河南洛阳烧沟墓地出土的铜镜,两半分置异室墓中,寓意生死相连的“破镜重圆”。汉代铜镜有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以吉祥语为主的镜铭文字,如“内清质以昭明,光辉象夫日月”西汉中期的“昭明”双圈铭文镜,“昭明”连弧纹铜镜等。铜镜纹饰与工艺反映了不同时期各民族交往的历史,如契丹文铜镜的铭文与宋元时期多元文化互动,是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见证。
展览通过铜镜这一日常器物,串联起政治、经济、工艺与民俗的变迁,揭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连续性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深度,为观众提供了一条“以镜鉴史”的文化长河。该专题展览将于3月31日闭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