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1版:头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史玉东代表:要一直坚守奶业科研一线

●本报记者 云艳芳

全国人大代表史玉东从2007年加入蒙牛集团起,已在乳业科研一线耕耘了18年,涉猎乳品生产工艺、母婴营养、益生菌发酵剂等多个方面,如何推动中国乳业高质量发展始终是史玉东最关心的问题。今年是史玉东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履职的第8个年头,站在新的起点,就怎样落实好全国两会精神,加快培育乳业新质生产力、推动中国乳业高质量发展,记者对史玉东进行了专访。

2025年全国两会,史玉东积极建言献策,围绕“加快形成乳业新质生产力”“加速食品创新配料落地应用”“加强学生饮用奶推广”“助力大包奶粉等乳品出口”“推动食育法制定”“加强食品生产管理制度建设”等主题共提出7个建议。

史玉东表示,作为行业龙头企业,蒙牛长期坚持自主研发创新,加快推动产业链数智化转型升级,持续打造乳业生产力,为中国乳业高质量发展不断注入新动能。

在自主研发创新方面,蒙牛在牧草种植、种牛育种、益生菌研发等行业“卡脖子”问题上,长期坚持自主科研攻关,取得显著成效。近年来,蒙牛自主培育的高品质苜蓿草,已经达到国际一级标准,同时推动奶牛育种改良,确保核心种源自主可控;2023年,蒙牛自主研发的母乳低聚糖HMO,相继通过了中美两国审批认证,一举打破了国外的垄断,首次实现HMO这一关键原料的国产化;2024年,蒙牛长期投入的国产益生菌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目前,这些研发成果已经在蒙牛的优益C、奶粉等产品中广泛应用,获得众多消费者好评。在数智化转型方面,蒙牛持续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应用,加快全产业链转型升级。尤其是2023年在宁夏建成的全球首座全数智化工厂,被世界经济论坛评为“灯塔工厂”,成为全球首家液态奶“灯塔工厂”。这座工厂实现了“三个一百”,应用了30多项第四次工业革命解决方案,人均效能比传统工厂提高了20倍,“人效比”全球第一。

针对我国乳业“品类多元化不足、供需均衡性矛盾和产业链韧性不足”,配方乳粉关键功能基料“卡脖子”问题依然严重的现状,史玉东建议国家要在以下层面加大扶持力度:

做大做精乳制品深加工产业。乳制品深加工产业作为高耗奶产业,前期投入大、回报周期长,建议加强政策和资金支持,鼓励龙头企业带头开展基础性、原创性研发,通过科技赋能、转型,解决关键原料保障及安全问题,自主掌控关键技术,实现核心原料的国产化以及产业价值增值。

拓宽乳业新赛道。聚焦精准营养,着眼运动营养、益生菌、蛋白加工等高潜力领域进行产业布局,不断丰富乳业矩阵和价值链条。

加速研发成果应用落地。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建设,在政策法规支撑、项目匹配、奖补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和引导。

通过提高智能制造水平做强液态奶基本盘。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应用,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增加产品品质、提升消费者体验和扩大市场规模。

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提振消费是扩大内需、做大做强国内大循环的重中之重。史玉东表示蒙牛集团也将坚守“消费者第一”的核心价值观,持续推动“一体两翼”战略落地,通过打造新产品、提供新场景、拓展新赛道,突破行业“内卷式”竞争,不断满足消费者的营养健康需求,以全产业链的高质量发展,引领民族奶业振兴、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史玉东说:“我会一直坚守奶业科研一线,继续为奶业奔走、为奶业说话,为奶业振兴建言献策,不负使命。”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