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8版:丰州滩 上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老城底片

■浅水

一座老城,在一条河的下游。像一片湿漉漉的桑叶,那些纤细的纹络,是纵横的河流,贯通了老城的气脉生机。

老城底片的颜色,是油绿、温黄的。

早晨,老城在晨曦中渐渐变得明亮清晰,那些河道水面也消散了晨雾。一条船,又一条船,鱼贯而来,桨声篙影搅破了一河碎金。船上装着一篓篓茭白、芋头、大蒜、白菜……农人们将这些蔬菜,装上船,通过河道运到老城来卖。河流是老城底片最亮的流动曲线,老河的北门外河边,成了周围四县八镇的蔬菜流通中心。河岸上,就是菜农与小贩交易的地方,那些运载蔬菜的船只,挤挤挨挨地泊在河边,船与岸之间,用一块弹性十足的木跳板连接。船上的人、岸上的人,踩着木跳板,卸着蔬菜,走来走去。河岸上除了交易蔬菜,还有饭茶香味,热气腾腾的早茶店,卖完蔬菜的农人,挑开门帘,一屁股坐下来,先泡一杯茶,再点上几只三丁包子、一碟干丝、一碗鱼汤面。鱼汤,是早茶店的特色,老城是水城,鱼货丰裕,用鲫鱼、鳝鱼、小杂鱼熬出的汤,雪白鲜美,除了鱼汤面,还有鱼汤馄饨、虾仁蒸饺、蟹黄包……这些都是老城的味道。

街巷有好多古树。人站在树下,呼吸着清新空气,脑力充沛。古银杏与古槐,隔空相望;红山茶与紫藤,彼此守候;古榆树和黄杨,老少杂陈,相互交织……还有一些古树,关在深院人不识。

老城的夜晚灯火明明灭灭,人影绰绰,挑着担子的市井叫卖声,忽远忽近。巷子深处的灯火与人影相映,添了几分古朴与神秘。

保存下来的老宅院,它们如沉默的故人,彰显老城的底蕴。沈家大门、陈家井、季家院子、宫氏住宅……许多人生的开始,都是从零起步,沉默少语,埋头苦干,打下这一份人生基业。老宅院的布局与设计,隐隐透出许多年前,某个人的品位与格局,兴趣和审美。这些老房子,每一处宅院,都有一个人或一个家族的励志故事。

古旧的石桥,走过不知多少随风往事?那些纷至沓来,又顷刻走远的脚步,把石块磨得光滑。下雨天,雨水打在一节一节斜坡台阶的石面上,锃亮如镜,也许曾经映过一个乡下汉子挑担经过时的身影,以及一个缺了门牙的老头,微笑的脸。

老城底片,背景温柔,摇曳婆娑。

婉转悠扬的地方戏曲,是老城的精神营养。咿咿呀呀的乡土哼唱,老少爷们,大姑娘小媳妇,听得如痴如醉。唱腔高亢,念白儒雅,水袖婉转,古戏台上,演绎古往今来多少才子佳人的情事。倘若没有这些,一座城市,就少了韵致。

底片纹理深处,遥见一星如豆,文火细柔。两千多年的光阴里,有一种舒缓的节奏,骨子里的慢。老行当慢,从前的邻里杨二爹,开一间磨坊,用驴子拉两片石磨在原地来回地转,糯米从孔隙注入石磨,在石盘中慢慢地磨,磨出的面粉,从石缝处倾泻而下,杨二爹手执一把小扫帚跟在驴子屁股后面不停地扫,扫下的面粉,用细筛子筛过,装在一只布口袋内;蒸包子慢,快过年时,外祖母总要拿着从杨二爹磨坊磨好的面粉,到包子店里请人去蒸包子。蒸包子好慢呀,一层一层的竹笼码得高高的,不停地冒着热气,要蒸上大半天,才能吃到热腾腾的大肉包子。

老城的性格与气质,在那些寻常琐碎的日常生活显现。朴素而淳朴的小人物,每天过着简单快乐的生活。很多年前,我们的祖辈,是从别的地方来这里的,喜欢这里就留下来了,从此他们在此生根开花,此心安处是吾乡。

老城底片,还刻录了哪些?鲜活的春山春水,一团一团的云树、连片的青舍屋脊,街道上走动的人,以及寻常市井的漫散烟火。

不只是显现风雨沧桑的青砖灰瓦,那些河流、码头、小茶馆、澡堂子、老宅院、老物件、接地气的美食……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充满故事与情感,见证兴衰与更迭,感受岁月沉淀。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