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世超
新春伊始,一场“河流与文明——黄河文明的世界意义影像作品展”,受到学界和社会关注。该展览系国家艺术基金2024年度传播交流推广项目,由河南工业大学主办,内蒙古美术馆、河南省文物局支持,内蒙古文旅发展研究院、内蒙古评论家协会协办,项目主持人为著名黄河文化专家、河南工业大学宋黎副教授。展览现场,“追寻黄河”“随水而行”“发现文明”三大板块内容徐徐展开,万年文明面朝世界自信微笑、深情回眸,展览的价值和意义鲜明呈现、独特彰显。
一、展览凸显出学术、艺术与科技融合的新鲜景象
该项目的研究与影像展览,落脚点在黄河文明的传播交流推广等多层面影像艺术创意展示上,但同时也带给我们传扬黄河文明的理论视角、方法创意、比较思维等多维度多方面的学术触动。
展览由巨幅黄河流域文明地图引领和贯穿,各流域沿岸标注的文明遗址熠熠生辉。每个文明地标旁配挂的平板电脑时时播放着对应视频,一静一动,引人探寻;摄影作品内容从黄河之源青海玛多,到四川、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等重要节点,最终在山东东营汇入大海,5464公里壮景诗画再现;文物3D模型与亚克力切片艺术展示,文字起源、部落与国家演变、百家姓形成等历史文明进程和成果的数字化作品演示,形象生动,令黄河流域中华文明国家记忆的传扬焕发出新的多维度的活力和生机。
受展厅面积所限,展览整体规模与体量、画面和影像屏幕大小并没有想象中的大,但从巴颜喀拉山脉源头到东营入海口,黄河流域全程的文明遗迹、历史波涛与壮美风光创意展示、密集呈现,足以令观者的目光放射出恭敬自豪、新奇求索的光芒。当伟大的黄河文明通过科技赋能的影像艺术流进观众心灵的时候,其文化与文明之光自然而然尽情放大与绚烂,这就是黄河文明传播交流推广价值和意义的再次升华与释放。
本次展览,学术、艺术与科技融合的印象非常深刻。一是形式的新鲜。古语云“窥一斑而见全豹”,此展同时也是窥全豹更知每个鲜明的一斑。放眼望之、聚焦观之,整个黄河流域与每一处文明遗迹都愈加清晰。而当我们将相邻的地理坐标和文明遗迹联系起来再品之,顿时放飞了新的想象,不同发展阶段之间富藏着的辽阔的文化遗迹,共同绵延成了黄河文明奔流不息的万古印迹。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数据统计,黄河流域9个省(区)拥有不可移动文物30余万处。黄河干流和支流流经的69个市(州)的不可移动文物达16.8万处;二是内涵的生动。生动与新鲜本就互为逻辑关系,当本次展览的内涵以多种影像艺术新鲜呈现之时,文明探源与学术思考也就化作了情趣盎然、新鲜感性、令人流连的文化意味;三是科技的妙用。如数字化作品《旋转的仰韶陶罐》《旋转滚动的陶罐》,把古老的陶罐拟人化设计成绽放着文明光辉的人面,再运用数字技术让其旋转起来,并一圈一圈幻化为自信微笑的光圈和大河奔涌的波涛。这样,古老的陶罐就依次转化为“影像旋转的陶罐”“黄土高原绵延涌动的陶罐”“黄河记忆波涛循环再现的陶罐”,陶罐内涵与文化基因视觉化动态显现的奇效令人伫立长思,深深沉浸其中;四是学术的鲜活。学为术之魂,术为学之根,该展览学术点的切入正中黄河文明时代传扬的穴位。学与术这样互融互动共进,推进了“学”的流动不息、“术”的生动鲜活。
展览最后一个板块推出的“百家姓”数字化视频艺术演绎,昭示了中华民族万姓同根、万宗同源的理念与盛景。建议再融入标志性人物和典籍,让展览进一步感性丰富。
二、科技赋能激发出黄河文明遗产艺术转化的新天地
展览现场,《旋转的仰韶陶罐》《旋转滚动的陶罐》等数字化作品格外引人注目,这是科技赋能令古老陶罐内涵视觉化、形象化的奇妙作品。此创意思路大大激发了相应题材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动漫等艺术创新性转化的灵感。
仰韶文化上承旧石器文化、下接龙山文化,其发现揭开了中国新石器考古事业的序幕,是中国近代考古学诞生的标志。因此选其进行数字化艺术创意展示,是项目主持人独到的神思妙想。陶罐旋转滚动就是时光在旋转滚动,倒转系追忆往昔:大河发源的足迹、历史故事、情感涛声、文化色彩、艺术浪花,闪回荡漾;正转乃穿越前行的时空:展望未来世界,文化文明之光接续传扬。试想,此创意转化为舞蹈《仰韶之光》:舞者面施陶彩、身着陶衣、手持绸缎,持续旋转。异曲同工,形神兼备,妙意无穷。还可以将此创意亮点引进舞剧、歌舞剧、音乐剧等,文化文明遗产创意转化和再传播再交流再推广的价值和意义无法估量。
三、展览带来推进文化遗产传播交流推广工作的新启示
(一)绘制“文化遗产地图”,是直观便捷传播文明之光的好办法
如果说这次展览本身就是一条大河的话,那么其中的“黄河流域文明地图”就是这条大河的CT片。溯流而上细细端详,黄河沿岸地理坐标与文明地标一目了然。专业传播,图形呈现,创意精准。
文化是文明的基础和载体,二者相辅相成、相互包含。记得我在撰写《内蒙古自治区“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中“文化艺术”篇章和《鄂尔多斯市“十四五”文艺精品创作规划》时,都曾提出过绘制文化遗产地图的建议。期待这样专业化、形象化,甚至数字化的“文化遗产地图”在全国、在每一个地域、领域都多起来、活起来。实际上,文化遗产地图可以按地域、流域、山脉、古道等整体与局部、分门别类尽情绘制。如:彩陶、黑陶、名窑、青铜、古建筑,朝代、古城、村落、人物、典籍、神话、传说、文化学说、红色文化,等等。
据国家文物局等多部门联合印发的《黄河文物保护利用规划》介绍,2025年我国将完成黄河文物资源调查,建立黄河文物资源数据库。期待借此东风,推动文化遗产地图之花的竞放。
(二)要致力于体系化提升文化遗产的传播交流推广水平
文化遗产保护遵循的根本原则是真实性和完整性,必须完整呈现其固有的面貌、品格和气象,这也是活化开发、创意利用的基础。本次展览中重点展示的黄河文明标识,是保护利用和传播交流推广的典范,其世界意义必将历久弥新。当我们心怀中华5000多年文明史,感慨“大河文明”从古至今世界唯一没有断流之时,更会强烈意识到,文化遗产保护的全域性、系统性、集成性、关联性和体系化提升其传播交流推广水平的重要。
由此笔者不由得联想到与之关联的承载着丰富历史文化遗产的中国传统文化村落的命运。目前列入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的有8155个村落。内蒙古自治区黄河段有一个漫瀚调之村,值得一提。该村位于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名叫石口村。村子北对黄河,南邻凸起的沙坡。二三十米高的沙坡断崖上竟然分布着十几个天然的泉眼。登上沙坡就是浩瀚无垠的沙丘,往东一里地左右是山崖转弯处,此处随处可见古老的瓦片,往下望去,黄河静静流过。笔者在村里观赏了一场整整演唱和红火了一夜的婚礼,面对面聆听了漫瀚调歌王奇富林演唱的《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据石口村村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全村老少全是能即兴编词演唱的漫瀚调歌手。这样美妙的文化村落应该成为黄河流域文化交流胜地和网红打卡地。因此建议黄河文明的传播交流推广路径还可以进一步观照体系化、拓展关联性。
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孕育了中华民族伟大的创造精神。本次展览紧跟时代科技步伐,创意传播交流推广黄河文明的新思路、新形式和带来的新启迪,正是黄河文化创新创造伟大基因的时代传扬。
(作者系内蒙古艺术学院编审,北辰智库“北疆文化专委会”特聘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