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8版:文艺评论 上一版   
上一篇

生态书写与历史书写的文学互动

——评韩伟林长篇小说《阿尔善河》(上)

■宋然

韩伟林的长篇小说《阿尔善河》以阿尔善草原为缩影,通过讲述三个平凡牧户家族横跨祖孙三代的爱恨情仇和命运遭际,书写了自上世纪四十年代至新时代间七十余年的历史性变革,逐步揭示了草原生态保育与资源开发之间日益凸显的现实冲突与对立面,为读者呈现了一幅既壮丽又复杂的草原社会变迁图景。草原儿女从社会主义建设迈上脱贫攻坚、共同富裕的道路。历史与现实交织,传统和现代交接,爱情与亲情掩映,生命在历史的长河与时间的洪流中更替。值得注意的是,与专注宏伟叙事的历史,书写沧桑厚重的家族史以及关注英雄人物沉浮俯仰的命运变迁史等历史小说不同,《阿尔善河》在书写历史的同时,将大量的环境描写穿插其中,阿尔善河、罕乌拉山、草原、动物等自然生态的变迁随时代和人物命运的展开被真实记录。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共同作为叙述背景和人物成长的空间,自然意象序列构造客观外部环境的同时也展露了人物的生存状态。更具“真”与“美”的自然描述将小说意图凸显的人性本真和历史走向真实还原,有时甚至成为影响历史走向和故事发展的重大因素。如,最具代表性的阿尔善河作为那一片牧区的母亲河,神秘地关联着这三个平凡牧户祖孙三代的生死与悲欢。它在小说末尾的“起死回生”以文学的方式书写和反思了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生态文明观念的历时性调整。从这一意义上说,韩伟林在这部长篇小说中通过生态书写将人类与世间万物紧紧联系在一起,使历史叙述更加立体、生动、多元化。与此同时,生态书写这一课题也依托历史书写实现了“从观察自然的写作,到揭示生态危机的写作,再到整体性思考危机根源与对策、探寻人类精神文明发展而写作”的跨越。简言之,在《阿尔善河》这部小说中,生态书写与历史书写的文学互动在二者的双向增益中得到了实现。

唤醒历史书写的自然脉息

《阿尔善河》书写了自上世纪四十年代至新时代间七十余年的历史性变革,从这一点来看我们不能否认这部作品作为历史小说在历史书写上的成就与贡献。但大量生态书写的介入,冲淡了《阿尔善河》在人物、叙事上的宏大与厚重,而带有某种清新自然的意味。小说情节中的历史书写被压缩抽取为草原这一特定空间内生存、人性的内容,历史发展的背景、流程被“空间化”“具体化”的历史面貌、生存状态以及情感构成所替代。这种生态书写对历史书写的增益效果在这部作品中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实现:

(一)以象征达到寓言化效果

作家们书写历史的目的不仅仅在于铺陈历史史实,再现历史场面,还试图在陈述历史的过程中传递出动人的历史情绪、深刻的历史意识,最终形成对人类的生存状态与生命形式的寓言式的终极探索。为达到这一目的,在新时代的历史小说中,许多碎片化的历史故事被重新排列。在这些故事被放大、转换角度、象征化的过程中,历史书写在现代语境中实现了发挥某种“寓言”作用的效果。这与具有象征意味的自然意象会造成文本主题寓言化的效果不谋而合,自然书写与历史书写在《阿尔善河》中“强强联合”,使小说拥有多层次的意蕴与丰富的解读空间,促成了从内至外、自文本肌理至整体架构的和谐美学共鸣,为读者带来了统一而深刻的审美愉悦体验。

《阿尔善河》中自然意象的使用暗合了黑格尔在《美学》(1979)中关于“象征”的论断,即“一般是直接呈现于感性观照的一种现成的外在事物,对这种外在事物并不直接就它本身来看,而是就它所暗示的一种较广泛较普遍的意义来看。”作品中大量出现的自然意象不仅承载着历史记忆,呈现着地方性经验,而且还在时代更迭中进一步引发了生态反思。简言之,就是用具体的事物来代表抽象的概念。如,罕乌拉山下的青白色大石头,既是南斯日玛遭遇大雪被永青扎布找到搓雪疗伤、战胜狼群的神秘之地,又巧合般地成为了她与吴喜德共同抵抗狼群的短暂庇护所,在二人苦苦支撑终不敌攻击,在梦境中即将命丧头狼爪下之时,永青扎布又如神兵般天降在此……随着小说情节的展开,这块青白色的大石头仍见证并参与着往后两代儿女的生存情形。“历时性”的命运遭际因场所的统一产生出“共时态”的文本效果,一块贯穿小说始终的“大石头”在作者从未开口的情况下传递出对历史变迁,物是人非的感叹,就像文中说到的“大石头一定也看过许多来来往往的人,多少故事就藏在周围。”值得注意的是,这不是阿尔善河在小说中第一次下场参与影响人物的命运,明根的母亲铜力嘎,姥姥南斯日玛,在这条清澈的河流的介入下,一个早早地失去了生命,一个深受打击,悄然出走寻求内心的安定。除此之外,努尔金原本以为通过参与煤化工产业的规划与实施,能够为家乡牧民开辟一条增收致富的道路。然而,现实情况却与预期大相径庭。煤化工产业的发展并未如预期般带动牧民收入的增加,反而因截流问题引发了阿尔善河下游生态的严重恶化,甚至出现了断流的严峻状况。努尔金本人同样历经了命运的波折与戏弄,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人生代价。仿佛印证了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的论断,“每一种彻底粉碎自然奴役的尝试都只会在打破自然的过程中,更深地陷入到自然的束缚之中。”但不难看出,阿尔善河象征的是草原几代儿女的命运遭际。无独有偶,金香手中的制香“秘方”,几经辗转争夺,终于在几十年后等来了它命运中的人,由此真相大白,原来这份制香秘方不仅只是金香这一草原少女用生命守护的精神结晶,更是“可怜、可爱、更有深沉怜爱的责任。”因此,吴楚克才会发出这样的感慨,“短芒鹅观草,发现它的是阿古拉,也是金香,也将会是她……”可以说,这些自然意象的内涵早已超出传统的“咏物”或“风景”类的表述,而在草原的历史变迁,人物命运纠葛中具有复杂含混的象征意味。 (未完待续)

(作者系内蒙古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在读研究生)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