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1版:头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地摊经济“青城样本”:规范经营才会让城市烟火气更浓

●本报实习记者 贾思敏

傍晚7时,内蒙古大学南校区北巷的夜市已是人头攒动。烤冷面的嗞嗞声、炒饭的浓郁香气、学生们的谈笑声交织在一起,50多个标准化摊位前,行人捧着热乎乎的土豆饼、炒河粉穿梭其间。凭借规范管理和特色小吃,这条小吃街已成为呼和浩特的新晋网红打卡地。麻糍摊主王岩岩一边包着馅料,一边对着手机直播:“我们的夜市有烟火气,更有秩序!”

这个夜市因紧邻内蒙古大学南校区,学生群体自然成了消费主力军。记者来到这里看到,一份烤冷面售价8元,蛋堡5元,人均消费不到20元即可饱腹,物美价廉的美食吸引了大量学生。过去流动摊贩常因无序经营引发环境问题,如今小吃街划定固定摊位,摊主们自备垃圾桶,自觉维护环境卫生。一名经营烤冷面的摊主表示:“有了固定摊位,收入比过去流动时增加了三成。”

“以前流动着和城管‘打游击’,现在好了,我们都有了固定摊位。”在苏雅拉夜市经营7年的麻辣串摊主刘远征擦拭着保温箱,身后的电子营业执照在LED灯下泛着微光。这位曾因创业失败负债的东北汉子,如今靠着夜市免费提供的一米摊位重拾生活希望:“日子又有了奔头。”黑马早市的菜农老王告诉记者:“以前躲着城管卖菜,现在有了固定摊位,一天能卖200多斤土豆。”……这些摊主的故事,正是首府“引摊入市”工程的生动缩影——城管部门通过实地勘验,将零散摊贩就近吸纳至规范点位,仅新城区就整合出14处便民市场,让像刘远征这样的流动摊贩找到了归宿,更为城市增添了活力和烟火气。

规范经营带来的不仅是摊主的安心,更催生了管理智慧的升级。苏雅拉夜市创新业主委员会自治模式,50个摊位每日按组轮换位置,业委会每周抽查食品卫生;塞上老街则推出“时段切换”策略,傍晚主打非遗皮画、奶制品等旅游伴手礼,入夜则切换为摇滚乐驻场的烧烤长廊。在回民区北郊公园早市,200余个摊位铺设防油地垫,设置静音区,成为周边20个小区银发族的“温情补给站”。“既要烟火气,也要洁净美。”市城管局新闻发言人乔世华指着最新公布的摊区地图介绍道,“目前开放点位均选址在不影响交通、消防的路段,在确保交通畅通、消费有序的前提下,我们将进一步加密小区周边便民服务点布局。”

如今,团结巷古玩市场成为了呼和浩特古玩旧货的集散地,每到周末,巷内便摆满各年代旧货,日均客流量超5000人次。万达广场地摊活动中,青城特色的文创产品单日销售额破万元。本地特色美食摊位更成“流量密码”,食客们边品尝边感叹:“烧卖配砖茶,这才是呼和浩特的样子。”

夜幕下的呼和浩特,地摊经济“青城样本”正重塑着城市肌理。它不仅是就业的“蓄水池”、消费的“新引擎”,更承载着普通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如一位市民所言:“这里有热乎的小吃,也有热乎的日子。”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