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8版:丰州滩 上一版   
上一篇

雨叩天柱山

■张宏宇

晨起推窗时,檐角悬着青灰色的云。宾馆的老板坐在茶桌前,捏着紫砂壶笑说:这时候上山,倒能尝到天柱山的真滋味。话音未落,檐角便垂下雨帘,将皖南的黛瓦洗得发亮。

我站在天柱山脚下,仰望着这座被云雾笼罩的大山。雨丝斜斜地飘落,打湿了我的衣襟,也模糊了视线。远处的山峦若隐若现,仿佛一幅水墨画在眼前徐徐展开。

这样的天气,还要上山吗?身旁的游客犹豫着。我紧了紧背包,迈开了脚步。雨水顺着石阶流下,像一条条银色的溪流。石阶很滑,每一步都要小心翼翼。潮湿的青苔在脚下发出细微的吱吱声,空气中弥漫着泥土和草木的清香。

皖南的雨来得缠绵。灰青色的云絮缠住天柱山的腰身,前头穿蓑衣的挑夫,成了水墨画里游动的墨点,忽而拐过崖壁便不见了。行至半山,雾色忽浓,我停下脚步,深深吸了一口气。空气中除了雨水的清新,还有竹叶特有的清香。这一刻,我仿佛听见了大山的心跳,感受到了它的呼吸。

雨,淅淅沥沥地下着。山间的雾气越来越重,能见度只有十几米。我扶着湿漉漉的栏杆,一步一步向上攀登。雨点打在树叶上,发出沙沙的声响,像是大山在低声絮语。偶尔有山风吹过,带来一阵凉意,也吹散了眼前的雾气,露出远处若隐若现的峰峦。

继续向上,石阶越来越陡峭。雨水顺着山势流下,在石阶上形成一道道细小的瀑布。我的裤脚已经湿透,鞋子也灌满了水,但内心却异常平静。在这片雨雾笼罩的山林中,我仿佛与世隔绝,只剩下自己和大山。

云雾漫过振衣岗时,忽觉满山怪石都在走动:象鼻石在饮涧,青龙背驮着雷声,天池峰捧着的岂止是云絮,分明是皖山千年的魂魄。雨丝在炼丹湖面织出细密的网。传说东汉时期著名方士左慈曾在此羽化,如今唯有几尾红鲤搅动碧水。驻足观赏鱼儿的片刻,雨势骤急,山风裹挟着水汽扑向面颊。

神秘谷的乱石阵里,雨水在岩壁上刻出新的纹路。手掌抚过温润的摩崖石刻,北宋年间的题字在潮湿中愈发清晰。忽见石隙间斜生着野兰,素白花瓣承着雨水,像托着满天星光。同行的有位老者说这是石斛兰,只在雨季绽放。这般清寂的美,倒比满山杜鹃更合这天柱风骨。

登顶时,雨势渐小,云开一隙,雨洗过的花岗岩峰柱泛着冷铁般的光泽,恍若巨灵神遗落的兵刃。云海在脚下翻涌,吞没了来时的万级石阶。我站在观景台上,俯瞰着脚下的云海。云雾在山间流动,时而聚拢,时而散开,仿佛在演绎一场无声的舞蹈。远处的山峰时隐时现,宛如海市蜃楼。

下山时和一挑夫聊天,他身上的担子有上百斤,但是生活的压力却给了他乐观的心态,他告诉我“晴看筋骨雨看魂”,这时看山,才能感受到天柱山真正的神韵。我递给他一瓶矿泉水,水在阳光下泛着光,我突然看到水里沉着整座山的倒影。暮色染透归云时,回望烟雨中的天柱,恍然惊觉那些沾衣欲湿的,原来不是雨,而是天柱山的云雾,是天柱山的气韵。

下山的路比上山更难走。雨水冲刷过的石阶更加湿滑,我不得不放慢脚步。但正是这缓慢的节奏,让我有机会细细品味山中的一草一木。雨后的山间,空气格外清新,树叶上的水珠在阳光下闪烁,像一颗颗晶莹的宝石。

回到山脚,已是傍晚时分。雨停了,雨后的天柱山,云雾缭绕,宛如仙境。天边露出一抹晚霞。回首望去,天柱峰已隐入混沌,唯余轮廓在暮雨中勾勒出亘古的静默。

在雨中登山,看似是一种折磨,实则是一种馈赠。雨水冲刷了尘埃,也洗涤了心灵;云雾遮蔽了视线,却打开了心扉。当我们放下对完美的执着,学会在困境中寻找美好,就会发现,生命中的每一场雨,都是生命赐予的礼物。人生就像登山,重要的不是目的地,而是沿途的风景和看风景的心情。当我们学会在逆境中保持平和,在困境中寻找美好,就能发现生活中处处都是风景。

(据《河北日报》)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