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珍
纪昀,字晓岚,一字春帆,号云石,道号观弈道人、孤石老人、三十六亭主人,是清代乾嘉时期广有声望的诗人、学者和文坛领袖,组织编纂了我国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部丛书——《四库全书》。他是该书的总纂官,同时还撰写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与《四库全书简明目录》。此外,他的著作有《阅微草堂笔记》《乌鲁木齐杂诗》等。
纪昀出身于书香门第,学识渊博,而文献中记载其以不善书著名,说他因为字写得不好,不为人题字。他也很谦虚地说自己“寄语清河张彦远,此翁原不入书家”。纪昀24岁解元及第,乾隆十九年(1754年)中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此后官职不断升迁。这样一位学问淹通、博览群书的一代文宗,其书法究竟如何?
在博物馆“发现”纪晓岚
分析各博物馆纪昀传世书法藏品,其独特风格还是显而易见的。故宫博物院藏有纪昀书法、手札二十余件套,以遒美规整的楷书为主,如纪昀楷书《弘历西旅归诚诗》册、纪昀楷书《御论经筵》册等,尽显精能工稳,具有馆阁体书法乌、方、光的风貌。其圆润流畅的行书见于扇面、诗页等,如纪昀行书《琴赋扇面》《送未谷赴任滇南诗页》等。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一幅纪昀行书扇面,纵17厘米,横51.5厘米,署款“春帆老大人、河间纪昀”,朱文印“行十八”,引首钤朱文印“三十六亭”。作品为馆藏《清代书画扇面集册》中的一款,扇面用纸为薄粉云母笺,是清代宫廷扇面用纸,纸面刷粉稀薄均匀,光照下如银波荡漾。此纸性熟,书面呈现整洁爽利的效果。
扇面内容是明代刻帖《戏鸿堂法书》所收录的王羲之《快雪时晴帖》后米芾款的一则题跋。原法帖是明代董其昌毕生收藏的精华,也是他亲自挑选、鉴定、整理而成的。米芾款的这段题跋叙述了《快雪时晴帖》的流传过程,内容以行楷书写:“晋右军将军王逸少书《快雪帖》,见张彦远《法书要录》。本朝参知政事苏公太简家故物。故有‘翰林学士院印’,唐赐魏丞相徵,传之子孙。故有‘郑公之后’印,又传于褚遂良之孙长史,故有‘褚’印。予在都下,以好玩十种,易于苏太简孙秘书激,字志东,志东与余德友也。”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另一件作品纪昀行书轴,纸本,纵163厘米,横80厘米。内容写的是南齐谢脁的《治宅诗》:“结宇夕阴街,荒途横九曲。迢递南川阳,迤逦西山足。辟馆临秋风,敞窗望寒旭。风碎池中荷,霜剪江南菉。既无东都金,且税东皋粟。”署款:“谢宣城诗,纪昀”,钤白文“纪昀之印”,朱文“晓岚”印。书轴内容是写诗人谢脁都城新宅,地势优越,景色宜人,为优居栖隐之地。诗中描写住宅周边秋天景色:秋风吹碎了窗外的荷花,清冷的白霜剪掉了江南的绿意。此句既是他对衰亡事物的感伤,也是他对官场的厌倦和戒慎恐惧。全诗表达了他想要归隐的意愿。画面粗重的笔墨与轻柔的线条交互出现,流利的笔势与涩滞的笔触相生相济;笔画空间疏密变化,或紧凑或疏朗;整体架构匀称,大小相兼;书风真率,逸趣盎然,亦是米芾书法风格。
从全国各地博物馆收藏的纪昀作品来看,河北博物院藏有纪昀款的书法作品6件,它们流传有序,分别是行书《诗品一则》轴、行书《节录新安古记》横幅、行书《青翠叠石记》轴、行书《王母宴记》轴、行书“奎壁光华文藻丽,岱嵩品望玉峰清”七言联、行书“虚竹幽兰生静契,和风朗日惬天怀”七言联。山东博物馆藏纪昀《行书节临王羲之圣教序》轴。
书法风格追随米芾
纪昀朱文印章“三十六亭”,是由其诗集《三十六亭诗》而来,这本诗集主要收录了纪昀和同僚的唱和诗作。由扇面书体风格可知,这件纪昀临米芾行书帖,与原帖笔画劲健、刚柔并济相比较,纪昀的用笔较为含蓄,不激不励,原作更加彰显动感与气势。由于扇面尺寸所限,纪昀只临摹了原帖米芾题跋的前段内容。后面内容还有:“苏才翁、子美有跋及国老押署。绍圣丙申以示翰林学士蔡公,仍以翰林印印之,即太简作翰林时所用。一日,驸马都尉王晋卿借观,求之不与,已乃翦去国老署及子美跋,著于摹本,乃见还。因详录得之之自。绍圣丁酉海岱楼题,米芾审定。”
出生于世家大族的纪昀,在深厚家学渊源的熏陶下,工诗、善赋、能文,从其遗墨、著作中不难看出他对米芾书法的钟爱。
米芾书法得王献之笔意,尤工行、草,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纪昀扇面题跋的内容记载了《快雪时晴帖》摹本流传过程。据米芾《书史》记载,《快雪时晴帖》的摹本——“苏氏有三本在诸房:一余易得之,一刘泾巨济易得,无褚印”——苏家的三件《快雪帖》,其中两件分别被刘泾和米芾换得,米芾所藏的一本上,钤有“褚氏”字样的骑缝印,应为褚遂良所用之印。参考《戏鸿堂帖》中米芾的题跋,此帖曾赐予魏徵,并被他的后人收藏(魏徵封郑国公,“郑公后人”应系其子孙所用之印),之后传入褚遂良手中,在北宋时又成为苏家的藏品。
纪昀临米芾款的这则题跋,再参考纪昀其他藏品,说明了纪昀对米氏书体的欣赏和崇拜。从纪昀遗墨分析,其本人的书法师从欧体成分多些,但他博采众长,多有清代宫廷书家风范。他的书法大气而不失秀丽,字迹工整又显得灵动,但相较于米芾书法,板慎有余,豁达不足。
纪昀所处时代,正是清代书法从继承到变革的发展阶段,受政治、文化和学术环境的影响,文人们向古代传统的追寻逐步深入,对晋唐宋元明传统的学习范围扩展,由董入米,追古人,诸如此类作品多不胜数。米芾书法,多用侧锋取妍,笔致翩翩,章法轻重错落,精气内敛,形成端重稳健中透出灵秀、纵横挥洒的风格。
字如其人,人亦如字
清代乾嘉时期,书法大家辈出,有“清四家”之称的刘石庵、梁同书、王梦楼、翁方纲,他们的传世书迹甚富。参与《四库全书》编纂的360多位高官和学者中,书法家比比皆是,其中永瑢、永瑆、董诰等是清代书画名家。纪昀虽然遗墨不多,但其所处环境造就了他深厚的书法功力。
分析各博物馆所藏纪昀传世作品,书体有楷书、行书,其楷书端庄秀丽、工整规范,行书结构严谨、风格多样。书写内容有将豪迈文风展现得淋漓尽致的唐代诗篇,有米芾藏砚的情缘记述,有祝寿场景的喜庆描绘,有意韵精妙的对仗楹联,更有描写唐代家庭园林雅集的景观,如脍炙人口的唐代穆员《新安谷记》散文:“春之日,百花流莺,笑语满谷,迭相为主,待人为宾。夏之日,清风入林,徘徊不散,流泉娱客,亦奏雅音。秋之日,霜清气肃,万象澄空,亭中一望,超然天外。冬之日,木落天迥,遥山入户,可爱之景,照于阳坡。”
字如其人,人亦如字,纪昀的书法将性情融入笔端,反映了他审时度势和遵时适境的生活状态。纪昀生逢盛世,为官五十余年,位居显要。而同时期与其齐名的文豪,或辗转归隐(袁枚),或致力于学术(钱大昕),他们都留下了丰富的墨宝。对比这些学者,纪昀墨书遗迹并不多,这或许与清代严酷的文字狱不无关系。纪昀在担任《四库全书》总纂官期间,曾发生48起文字狱事件,这使得深受皇帝器重的纪昀对文字墨迹谨小慎微。他一方面眼见许多著作因为有触犯讳忌问题而被禁毁或者篡改,另一方面耳闻目睹了许多文人因言惹祸,或者丢掉官职,或者全家被株连, 他不能不对书写文字的危险性产生恐惧。
清代书风的形成,受到政治、文化和学术环境的影响,由皇帝引领书风的乾隆朝,赵孟頫秀美圆润的书风被推崇,朝野上下尽效仿之,而纪昀的书法另辟蹊径,呈现出扑朔迷离的多面特征。
(据《北京日报》作者为北京艺术博物馆研究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