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英
幸福是什么?它是家门口随处可见的桃红柳绿满园春色,是迭代升级的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里的多彩活动,是“15分钟便民生活圈”的便利贴心,也是遇到困难时网格员及时送上门的温暖关怀……居住在呼和浩特,可感可知的幸福答案有很多。每一个答案背后,都藏着这座城市探索基层社会治理的用心与用情。
在笔者的微信里有一个特殊的工作群,它是赛罕区人民路“街道吹哨、部门报到”联动工作群。2018年,这个群的名称为“人民路街道路长制工作群”,群成员不仅有市、区各个部门负责人,还有街道、社区的书记、主任,以及网格员等。如今虽然群名称更换了,但工作联动的核心却始终未变。无论是“路长”还是网格员,在日常巡查的过程中,每每发现问题都会在第一时间拍照片发到群里,@相关部门尽快解决。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也会在第一时间核实问题,属于工作范围内的问题第一时间解决,不属于工作范围的第一时间反馈到群里,@其他部门及时认领,及时解决。
人民路“街道吹哨、部门报到”联动工作群,是呼和浩特基层治理的一个缩影。无论是“路长制”,还是“街道吹哨、部门报到”,呼和浩特的基层治理始终以民生需求为导向,始终以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核心。哪里的道路坑洼不平,哪里的垃圾堆积成山,哪里的设施老旧失修,不等群众反映,网格员率先发现问题、上报问题,相关部门及时解决问题。这种“未诉先办”的服务理念,将治理的触角延伸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
政之所要,在乎民心。呼和浩特从细微处着手,从点滴处用心,正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生动践行。也正是这些“看得见、摸得着、易感知、能受益”的民生实事,让群众幸福感满满。然而,在数字化浪潮席卷而来的今天,让群众家门口的幸福更多更实在,不仅需要充分发挥类似帮办代办让工作人员跑腿的服务,更需要数据“跑”起来,为基层治理注入新动能。通过互联网、大数据平台和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推动资源开放共享、机制高效运转、部门同频共振、项目融合共生,最大限度释放社会治理活力;通过对海量数据的挖掘,精准把握群众需求,提前预判潜在问题,实现从被动应对到主动治理的转变,让城市治理更具预见性和前瞻性。
基层治理千头万绪,党支部的引领作用至关重要。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健全基层治理党的领导体制,是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核心与关键。如今,呼和浩特构建“市—区—街道—社区”四级党建联建体系,全市39个街道成立“大工委”、450个社区成立“大党委”,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党员干部冲锋在前,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头解决群众难题;党支部统筹协调,打破部门壁垒,推动“街道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高效运转。值得注意的是,党建引领不仅体现在组织动员上,更要融入基层治理的每一个环节。要通过党建联建、党员志愿服务等形式,激发群众参与治理的积极性,让基层治理从“政府独唱”转变为“社会合唱”,形成更强大的治理合力。
基层治理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只有从小事入手,从点滴处着眼,多维善治,解锁更多家门口的幸福密码,城市才会更有温度,生活才会更有品质,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才能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