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7版:时评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不能让“智驾”误入盲驾歧途

火热一时的“智驾”,替换成了“辅助驾驶”。据报道,多个新能源汽车品牌在宣传介绍中做出这一更改。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智能汽车上路行驶,“智驾”成为不少车企卖点。有的车企甚至宣传“开智驾可睡觉工作”“语音控制车辆设置好目的地后,你就不用管了……”实际情况是,在面对复杂路况,如道路施工、恶劣天气、突发交通状况时,很多车型的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并不灵光。部分车主受宣传误导,双手脱离方向盘,低头玩手机,甚至边使用“智驾”边睡觉。因开启“智驾”、双手脱离方向盘酿成的交通事故已非一起。此外,智能驾驶频现“误判门”,如在广东深圳,某品牌轿车因视觉融合算法缺陷,未能识别高架静态护栏导致碰撞爆燃;重庆一车主行驶中,发现系统先无故退出智能驾驶系统,又无预警急刹致后车险些追尾。

“智驾”安全引发舆论关注后,4月16日,工信部组织召开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工作推进会,强调车企要“明确系统功能边界和安全响应措施,不得进行夸大和虚假宣传”;同时要求车企规范宣传,不能出现“自动驾驶”“自主驾驶”“智驾”“高阶智驾”等名词,要按照自动化分级标准,使用“辅助驾驶”一词。车企集体改口,就是响应主管部门的号召。

其实,“智驾”从来都不等同于无人驾驶。按照工信部发布的《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国标,自动驾驶技术分为0级到5级。其中0级到2级只能称为辅助驾驶,其驾驶主体仍旧是驾驶员。目前市面上最高级别的“智驾”车辆仅到2级,意味着开启“辅助驾驶”的司机不能手离方向盘。从“智驾”回归“辅驾”,虽然只是一词之变,但这是对车企的刚性约束,必须明确系统功能边界和安全响应措施,不能再进行夸大和虚假宣传;同时也是为司机任性“智驾”踩刹车:任何时候都不能大撒把。

辅助驾驶,辅助二字是关键。车企改口有助于推动自动驾驶技术回归理性;司机握紧手中的方向盘,才是真正的“智”驾。

(据《北京晚报》)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