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丽红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鹂时一弄,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文人墨客对端午的吟诵,让我们在千百年后读来依然兴味盎然。《端午》一书,为我们开启深入了解端午文化的大门,带读者在传统文化的海洋中畅游,感受其深厚的文化内涵与独特魅力。
新年祈福,清明祭祖,中秋团圆,重阳敬老,那么端午呢?是防疫。以驱邪禳灾为主题的端午节,完美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天人和谐的理念。端午节到底是该祝端午快乐,还是端午安康?其实,快乐很重要,安康更重要。本书不仅介绍了端午节的风俗、美食、传说、历史、传承,更是通过精美插画让读者直观地感受端午节的独特魅力,使端午节的历史渊源、传统习俗、传承发展以及与此相关的诗词经典更加深入人心。
关于端午的起源,一直众说纷纭。书中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对多种起源假说进行详细梳理。端午节,我们要挂艾草、菖蒲以避毒,从这个习俗来看,端午的起源和“恶日说”“浴兰节说”不无关系;我们要吃粽子、划龙舟,据说是为了纪念屈原、伍子胥;现在保留的端午部分习俗,又跟夏至节气的习俗部分重合,这又有了节气起源一说。其实,端午节在屈原等人诞生前就已经存在了。端午节是为纪念屈原的一种说法,是后人附会上去的。因为有了鲜活的历史人物和故事的融入,节日才充满了情怀。
端午节的习俗丰富多样,且地域特色鲜明。包粽子是最为人熟知的端午习俗,不同地区的粽子在形状、口味上各具特色,北方多为四角粽,以红枣、豆沙为馅料,口味偏甜;南方则有三角粽、枕头粽等,馅料丰富多样,有咸肉、蛋黄等,口味偏咸。这种地域差异不仅体现了饮食文化的多样性,也反映了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与生活方式。端午的重要习俗之一赛龙舟,最初可能是一种祭祀活动,后来逐渐演变为具有竞技性质的民俗活动。端午时节,江河湖面,龙舟飞驰,船上健儿们奋力划桨,岸边观众呐喊助威,场面热闹非凡。
“唯有儿时不能忘,持艾簪蒲额头王。”在古人的端午生活中,还有饮雄黄酒这一独特习俗。雄黄是一种矿物质,具有解毒杀虫、燥湿祛痰等功效。古人将雄黄加入酒中,制成雄黄酒。在端午这天,人们会饮用少量雄黄酒,还会用雄黄酒在孩童的额头画一个“王”字,寓意驱邪避灾、保佑孩童平安健康。那一抹雄黄的印记,承载着长辈对晚辈浓浓的关爱。书中还介绍了挂艾草、佩香囊等习俗。这些习俗都蕴含着驱邪避灾、祈福安康的美好寓意,让读者深刻感受到端午习俗所承载的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端午不仅仅是系列习俗的集合,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端午文化体现着家国情怀、人文精神与自然观念。屈原投江所代表的爱国精神,成为端午文化中家国情怀的重要体现。佩香囊、饮雄黄酒等习俗则体现了古人对生命健康的关注与呵护,蕴含着朴素的人文精神。端午与自然节气紧密相连,体现了中华民族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端午,万物蓬勃生长,人们在这一节日举行各种活动,也是对自然规律的一种尊重与回应。
本书以丰富翔实的内容、生动有趣的叙述,全方位地展现了端午这一传统节日的魅力,以及其在传承与发展中不断融合时代精神,形成兼具文化底蕴与创新活力的节日体系。如今,很多地方还通过亲子活动、非遗体验等形式强化文化认同,并融入文旅产业。而本书就是让端午这一传统节日以文字的方式面见众多读者、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的一种体现。守护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节日过得更有文化味,是新的体验,也是更加坚定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