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6版:经济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保健食品常见消费陷阱有哪些?选购时要遵循“三看三不”原则!

本报讯(记者 祁晓燕)为提升居民对保健食品的科学认知度,近日,呼和浩特市市场监管局组织开展了保健食品科普宣传活动,通过“面对面”讲解、“零距离”互动,向市民普及保健食品常见消费陷阱有哪些,如何科学选购,助力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

据介绍,保健食品具有特定保健功能,产品包装印有“蓝帽子”标识,适用于特定人群调节机体功能,但不能替代药物治疗疾病;普通食品主要提供基础营养,无特定保健声称;药品具有明确的疾病预防、治疗和诊断作用,有明确的功能主治和适应症,需遵医嘱使用。

结合近年查处的典型案例,市场监管局工作人员向市民揭露保健食品常见的消费陷阱:一是虚假宣传套路,不法商家夸大产品功效,宣称能“治愈糖尿病”“包治百病”等,利用“专家”“患者”现身说法诱导消费;二是免费体验陷阱,以“免费体检”“赠送礼品”吸引老年人参与活动,通过情感营销和封闭会议洗脑,高价推销产品;三是伪科技概念欺诈,编造“量子技术”“太空科技”等伪科学名词,包装产品抬高价格。

针对保健食品选购要点,市场监管局工作人员总结了“三看三不”原则:一看产品标识,认准“蓝帽子”及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官网可查询的批准文号;二看适宜人群,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如补钙、增强免疫力等功能产品;三看销售渠道,优先选择正规药店、商超或品牌官方平台,远离无照无证店面、流动摊贩及不明网站,以免购买到非法添加药品的产品。同时,不盲目相信夸大宣传、不参与非正规促销活动、不冲动购买高价产品,消费时务必留存购物凭证,以便维权。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