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治 武静
2022年11月,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一届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的《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决定》指出,深入开展中国共产党内蒙古历史宣传教育和研究阐释,深入挖掘和开发利用内蒙古的红色资源。内蒙古红色资源具有全区分散、区域聚集的特点,呼包鄂就是区域聚集的典型地区,可以通过整合呼包鄂红色资源,深入挖掘和开发利用内蒙古的红色资源。
一、呼包鄂红色资源概况
呼和浩特是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全区政治、经济、文化、科教和金融中心,荣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等称号。从呼和浩特两千多年的建城史看,它不仅是一座草原青城,更是一片红色沃土。呼和浩特是内蒙古抗日斗争的主战场,乌兰夫、多松年、刘洪雄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呼和浩特都留下了光辉的足迹。现留存有乌兰夫故居、多松年故居、贾力更故居、中共绥远工委、八路军大青山支队司令部遗址等。目前,呼和浩特共有红色遗址106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6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全市现有可移动革命文物3200件,其中一级、二级、三级文物69件,两批20件入选内蒙古自治区革命文物名录。全市依托革命文物场所,累计创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31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19个。全市共有红色旅游景区景点30多个,其中,乌兰夫纪念馆、大青山红色旅游景区、老牛坡红色文化旅游区等国家级红色旅游景区7个。
包头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是国家和内蒙古重要的能源、原材料、稀土、新型煤化工和装备制造基地,被誉为“草原钢城”“稀土之都”。包头红色资源丰富,草原英雄小姐妹的历史佳话在这里流传,王若飞、乌兰夫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领导过地下斗争,这里有百灵庙抗日武装暴动纪念碑、乌兰夫革命活动旧址、王若飞纪念馆等革命遗址。目前,包头有红色教育基地15处,其中,陵园类红色教育基地两处、场馆类红色教育基地8处、革命旧址类红色教育基地3处、景区内的红色教育基地两处。
鄂尔多斯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是著名的革命老区。鄂尔多斯作为当年陕甘宁边区的北方门户,是全国较早的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之一,为保卫陕甘宁边区和全国解放作出了重要贡献。以乌兰夫同志为代表的一大批革命先驱先后在鄂尔多斯地区领导革命工作,积极开展统一战线工作,陕甘宁边区建立的城川蒙民自治区是唯一建立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内的民族自治试验区,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坚实基础。乌审旗召镇牧区大寨博物馆、无定河镇玉珍生态园,达拉特旗恩格贝生态示范区以及延安民族学院城川纪念馆等红色纪念地、场馆都是宝贵的资源。2017年,城川民族干部学院在原延安民族学院城川办学原址恢复建立,依托鄂尔多斯市和鄂托克前旗厚重的红色革命历史以及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生动实践,对党员干部进行教育培训。2019年4月,城川民族干部学院被中共中央组织部列入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备案目录。
二、整合呼包鄂红色资源的现实基础
呼包鄂三地“地缘相近、血缘相通、乡缘相亲”,红色资源丰富、政策环境优越、发展潜力巨大,对整合红色资源具有良好基础。
政策支持持续有力。2000年,内蒙古确立以呼包鄂为核心的特色经济圈建设的发展战略。2003—2008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多次召开呼包鄂经济工作协调推进会。2010年,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呼包鄂经济一体化”,呼包鄂的发展由独立的、各自发展的“金三角”进入协调统一发展阶段。随后,呼包鄂一体化战略纳入国家发改委提出的主体功能区重点开发区范围。同年,《内蒙古自治区以呼包鄂为核心沿黄河沿交通干线经济带重点产业发展规划(2010—2020年)》获国家发改委批准。2012年,自治区政府批准实施《内蒙古自治区呼包鄂城市群规划(2010—2020年)》。2016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印发《呼包鄂协同发展规划纲要(2016-2020年)》。2018年2月,国务院批复《呼包鄂榆城市群发展规划》,标志着呼包鄂协同发展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2019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将乌兰察布市纳入一体化发展范围。2020年,自治区党委十届十三次全会部署“加快推进呼包鄂乌一体化”。2021年至2023年,自治区政府先后制定印发了《呼包鄂乌“十四五”一体化发展规划》《关于推动呼包鄂乌一体化发展若干举措的通知》。2023年12月,呼和浩特与包头签署加快同城化发展协议。2024年,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出“以呼包同城化带动呼包鄂乌一体化加快发展”。
资源分布相对集中。2019年,中共中央组织部公布了干部党性教育基地备案目录,内蒙古自治区城川民族干部学院和敖汉干部学院入选,其中,城川民族干部学院就位于鄂尔多斯;2019年11月,《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关于印发干部党性教育基地备案目录的通知》中列出11个基地,分别是城川民族干部学院、敖汉干部学院、满洲里国门党建学院、大青山党性教育基地、河套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土默特红色教育基地、老牛坡干部党性教育基地、大青山抗日游击队红色教育中心、城川红色教育培训中心、鄂托克旗桃力民爱国主义教育培训中心、额济纳航天精神党性教育基地,其中,7个基地位于呼包鄂。
内在关联相对紧密。呼包鄂长期同属一个地理单元、行政单元。比如,鄂尔多斯达拉特旗曾为包头下辖,包头土默特右旗与呼和浩特土默特左旗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同属一土默特旗。呼包鄂很多革命历史事件具有密切关联。比如,中国共产党早期在蒙藏学校学生中发展的一批共产党员,后来成为内蒙古革命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再如,1938年,中国共产党建立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根据地东起灰腾梁,西到包头、固阳,南到黄河、长城,北到四子王旗,形成了绥中、绥西、绥南三块游击区。1939年至1941年,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党组织选送了9批共100多名青年奔赴延安,从呼和浩特出发,途经包头、鄂尔多斯等地,最终到达延安。他们先后在陕北公学、延安民族学院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习文化知识,参加革命斗争,很快成长为我党的骨干力量。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军民进行了艰苦抗战,在呼包鄂地区留下许多革命遗址遗迹。
三、整合呼包鄂红色资源提升内蒙古红色资源挖掘保护利用水平
(一)加强红色资源保护开发,为提升自治区红色资源挖掘保护利用水平提供坚实素材支撑。
红色资源是红色文化的载体,是研究阐释红色文化的源头活水。红色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要按照“摸清家底、科学分类、有效保护、合理开发”的思路进行保护开发。一方面,要做好红色资源保护。2023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通知》,决定于2023年11月起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2023年12月19日,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召开。呼包鄂可以通过文物普查,摸清红色资源现状,制定科学系统的保护传承方案,健全保护制度,运用新技术完善保护、修缮、复原红色资源的方法,切实有效保护红色资源。另一方面,要做好红色资源开发利用。一要深化研究,依托专家智库、研究机构深入挖掘阐释呼包鄂革命历史事件、人物、精神等的深刻内涵及多重价值,凝练符合呼包鄂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所需的时代精神,不断创新红色资源表现形式,充分释放红色资源可应用元素。二要构建产学研深度协同合作机制,以科研为底层支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实现红色资源到红色文化产品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并通过科研与产业发展的循环互动不断升级红色文化产品的供给,为呼包鄂红色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
(二)深化红色文化研究阐释,为提升我区红色资源挖掘保护利用水平提供深厚学术支撑。
一要加强同邻近省区相关研究机构和人员的合作交流,联合区内外研究力量充分挖掘红色资源,全方位开展研究阐释工作,使红色文化的研究阐释更全面、更系统、更深入,避免碎片化。二要加强红色文化研究机构建设,设立红色文化研究中心、红色文化研究基地等,充分发挥党史和文献研究室、社会科学院、高校、党校和干部学院的作用,整合学术力量开展跨学科研究,深入挖掘和提炼红色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时代精神,不断拓展红色文化研究阐释的广度、深度。三要完善引才育才机制。一方面,出台相关专业人才引进政策,给予人才高福利待遇,设立红色文化建设项目资金,为研究人员提供科研经费,为他们提供全方位的工作支持。要为人才提供高层次学习和交流平台,通过举办大型会议和论坛,推动专业人才相互交流和学习。另一方面,着力培养一批多年龄层次的研究队伍,打造一批为红色文化建设出谋划策的人才群体。
(三)组建“呼包鄂红色阵地联盟”,提升开发利用水平。
目前,自治区已经推出十大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在此基础上,开展了“红色旅游+乡村旅游”“红色旅游+教育培训”等多种形式的探索,有效提升了红色文化宣传推广的效果,增强了内蒙古红色文化的影响力。2023年,内蒙古自治区民委和湖北省民宗委签订了《共同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战略合作协议》,共同保护传承昭君文化,推进文旅互通共融。在此基础上,可以组建“呼包鄂红色阵地联盟”,以此为抓手深入挖掘、有效整合呼包鄂红色资源,实现区域间红色资源“统筹整合、优势互补、互通共融、共建共享”,提升呼包鄂红色资源开发利用水平。
(作者单位分别为中共呼和浩特市委党校、呼和浩特市食品与医药卫生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