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8版:文艺评论 上一版   
下一篇

当舞台成为文化时空

——沉浸式戏剧《乌兰牧骑》如何重构文艺的“地气”

戏剧《乌兰牧骑》剧照

戏剧《乌兰牧骑》剧照

●刘国华

在当代文艺创作日益精致化的今天,“接地气”三个字几乎成了一种正确却又难以兑现的承诺。内蒙古自治区直属乌兰牧骑与锡林郭勒盟乌兰牧骑联合打造的沉浸式戏剧《乌兰牧骑》,却以其独特的艺术实践重新激活了这个词汇。为纪念乌兰牧骑首次全国巡演60周年而创作的这部作品,不仅是对一段光辉历史的致敬,更是一场关于文艺如何真正回归群众、扎根生活的生动演示。

“乌兰牧骑”这一诞生于1957年的红色文艺轻骑兵,自其诞生之日起就携带着“接地气”的基因。在广袤的草原上,这支队伍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用最朴实的艺术形式连接起文艺宣传与牧民生活。沉浸式戏剧《乌兰牧骑》的高明之处,在于通过沉浸式的艺术手法,让历史与现实产生了有机对话。观众不再是被动的观看者,而是成为了戏剧情境的参与者,这种身份的转换本身就构成了一种“接地气”的现代诠释。

剧本语言的“接地气”在这部作品中呈现出多层次的审美意涵。创作者显然深谙群众语言的鲜活力量,台词的建构既保留了民族叙事的韵律与智慧,又融入了当代观众能够即时共鸣的表达方式。这种语言的双重性是传统的又是创新的——打破了“接地气”常被简化为方言土语的刻板认知。当演员们用夹杂着蒙语词汇的汉语,或是充满草原比喻的普通话与观众互动时,语言本身就成为了一座桥梁,连接着不同的文化时空。

故事情节的“接地气”体现在其对日常生活的诗性开掘上。《乌兰牧骑》没有刻意追求宏大叙事,而是将镜头对准了乌兰牧骑队员60年前首次全国巡演过程的点点滴滴。一次回旧街景的分享,一次火车上说演就演的“快闪”,一场在瓢泼大雨中是否为山上孩子们的演出时“人物灵魂”的碰撞……这些生活片段经过艺术提炼后,既保持了原汁原味的生活质感,又升华为具有普遍感染力的情感符号。这种创作取向表明,“接地气”不是对生活的简单复制,而是对生活本质的敏锐捕捉与创造性再现。

沉浸式的表现形式为这种“接地气”的美学追求提供了全新的实现路径。当观众步入剧场,发现传统的镜框式舞台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可以自由行走的、高度还原的生活场景时,观演关系的革命就已经发生。观众可以近距离观察演员的每一个表情,可以随着场景的转换而移动,参与到某些表演环节中。这种全方位的感官体验打破了艺术与生活的界限,使“接地气”从理念变成了可感知的审美现实。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沉浸式体验并非技术主义的炫技,而是与乌兰牧骑“走到群众中去”的精神内核高度契合的形式创新。

在更深层次上,《乌兰牧骑》的“接地气”实践对当下文艺创作有着重要的启示。在一个容易被流量和算法支配的时代,许多标榜“接地气”的作品实际上只是对大众趣味的谄媚或对民间文化的猎奇。真正的“接地气”应当如这部作品所示范的:既要深入传统的根部汲取养分,又要以创造性的方式回应现代人的精神需求;既要保持对生活本真的尊重,又要具备将其转化为艺术能量的能力。乌兰牧骑60年的历史证明,文艺只有始终保持与田园、与草原、与人民的血肉联系,才能获得不竭的生命力。

《乌兰牧骑》这个典型示范还提醒我们,“接地气”的文艺创作完全可以是精致而不粗糙的,是创新而不保守的。作品中那些精心设计的互动环节、那些融合现代舞美技术的生活景象、那些在传统民乐基础上重新编曲的音乐,都显示出专业艺术团队的高水准创作能力。这打破了另一种偏见,即认为“接地气”就意味着降低艺术标准。实际上,越是面向大众的文艺作品,越需要精湛的艺术表现力作为支撑。

当演出结束,观众带着满身的生活气息和满心的温暖记忆离开剧场时,《乌兰牧骑》已经完成了它的使命——它不仅让人们重温了一段值得铭记的历史,更让人们体验到了文艺回归本真的美好。这部作品所实践的“接地气”,不是贴在表面的标签,而是深入骨髓的气质;不是营销的口号,而是艺术的自觉。正如内蒙古自治区直属乌兰牧骑团长邢力莉说的那样:“《乌兰牧骑》不仅是对过去的纪念,更是对未来的启示,当文艺真正扎根于生活的沃土时,它就能如草原上的花朵一般,绽放出经久不衰的美丽。”

(作者系内蒙古自治区地方志专家库专家)

图片由朱洪坤提供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