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国
歌唱发自欢乐,欢乐源自辉煌,这是童童歌词创作的重要主题,他近期创作的《我们的村歌》《天下兴和》《北疆欢歌》等作品,都在这方面有鲜明表现。特别是《北疆欢歌》一首,视野辽阔,画面宏大,较之于其他歌曲,歌词抒写更具铺陈性,富有“诗经六义”中“赋”的特点。
一
《北疆欢歌》描绘北疆大地的壮美、富饶与祥和,“敷陈其事而直言之”的第一个内容,是北疆草原的风貌,蓝天、清风、白云、暖阳下面,是牛羊游走的丰饶牧场和碧波荡漾的湖泊,令人想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古朴画面。鸿雁高飞,鸣声阵阵,天地之间一派祥和。而热情豪爽的牧人捧出馨香的马奶酒,手持五彩的哈达,正在迎接来自远方的宾客。歌词用短短几句话,就将北疆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情风俗完整而立体地呈现出来。草原游牧文化,是北疆文化的主体类型之一,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底蕴深厚,歌唱北疆首先应当奏响草原文化的旋律。
二
歌词直言其事的第二个方面,便是北疆的农耕文化。意境辽阔的广大农村正如“一首田园诗”,激起多少文人墨客的诗意共鸣!“森林铺开绿画卷”,反映出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成就,“枝叶舞婆娑”则揭示农村环境优美宜居。至于“金色稻浪”滚滚滔滔,更勾画出农村种植业的兴旺和粮食生产的丰收景象。面对这样的场景或置身这样的环境,农民心中乐开花,村村成为歌舞乡,日子越来越红火,声声欢歌乐北疆。在这里,作者将北疆农耕文化放到与草原文化同等重要的位置上书写,这是历史的真实,也是完全符合打造北疆文化品牌要求的。就以河套地区的历史文化而论,农耕文化自秦汉以来就有记载,特别是近现代以来,经过约两个世纪的连续开发,终于造就了“塞上江南”“北国粮仓”的辉煌。农耕文化是北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
歌词直言其事的第三个内容也是整首歌词最为闪光的部分:石榴结籽抱成团,栽下梧桐凤凰落。内蒙古自治区拥有丰富的民族多样性。多民族杂居共处,和睦相处是这一地区的悠久传统。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共同造就了北疆崇尚自然,爱好和平,民族团结,守望相助的文化基础。在风俗习惯和文学艺术上面,则呈现出共存共享又各具民族特色的美好情景。而“真情爱国,四海同欢”正是“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中国梦的应有之义,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重要奋斗目标。《北疆欢歌》正是站在祖国北疆的角度,描绘现实,歌赞辉煌,是一首激发人们“携手奋进新时代”的赞歌。
四
歌词直言其事之外,另有两段直抒胸臆。即第三段与第五段,都以“北疆多辽阔,岁月多祥和”开头,这样的结构使整首歌词错落有致,排中有变,越加生动活泼。“亮丽风景线,醉了你和我”,揭示北疆与欢歌的内在联系,正是乡村的“新颜”,城市的“新篇”,“万马的飞腾,道路的宽阔”,才使得观者悦目,闻者赏心,歌者陶醉。而这一切,都应归功于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归功于政通人和的伟大时代。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不仅是内蒙古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也是祖国北疆从辉煌走向更大辉煌的根本保证。
(作者系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