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祁晓燕 文/图
在满目苍翠的大青山南麓,生机盎然的回民区东乌素图村以其天蓝地绿、水清景美的生态底色,勾勒出宜居宜业的乡村图景。行走在村里,房屋干净整洁,道路笔直平坦,路灯温暖明亮,花草吐露芬芳。如今的东乌素图村,外增“颜值”、内练“气质”,通过文明创建、产业勃兴与民生改善的深度融合,交出了一份生态美、产业兴、乡风淳的亮眼答卷。
雨后,东乌素图村的空气格外清新。居住在村内回迁小区的付海仙和邻居们开启了广场舞时光。伴随着动感的音乐,在小区广场上尽情舞动,既锻炼了身体,也陶冶了情操。记者看到,小区内环境整洁、绿植遍地,凉亭、长廊、健身器材、休闲座椅等设施一应俱全。“搬进楼房后,居住条件明显改善,宽敞明亮,冬暖夏凉。平时和邻居们跳舞健身,偶尔也会在小区内遛弯聊天,日子过得舒坦自在。”付海仙深有感触。她告诉记者,自己在东乌素图村生活了30多年,这些年,目睹了村子的变化,环境更美了,村民更富了,生活安宁富足,幸福感油然而生。
东乌素图村辖区面积66.7平方公里,现有村民1911户,4300人。近年来,东乌素图村依托大青山前坡45公里的生态绿带、丰富的林下经济业态,以及“杏坞番红”历史文化底蕴、自然资源优势,高标准规划建设大青山前坡万亩杏林基地,建设并完善国家4A级旅游景区——乌素图杏花谷。通过全面推行河长制,乌素图水库实现了“河畅、水清、岸绿、景美”。在保持原有村落风貌的基础上,对“杏福树下”“幸福泉”“古树广场”“杏花谷”等网红景点进行改造升级。同时,建设了20余处公园和停车场,实施污水管网集中处理工程和房屋保温节能改造工程,新增绿化面积47740平方米,使全村绿化覆盖率达80%,人居环境不断改善,也带动了村民文明素质的不断提高。
每逢杏花繁盛、硕果满枝的季节,东乌素图村的游客便络绎不绝,或赏景拍照,或体验丰收乐趣。“一到夏天,就想来东乌素图村放松心情。这里不仅能观赏田园风光、采摘金黄杏果,还可以品尝农家美食,满眼的绿色更是让人远离城市的喧嚣,仿佛置身世外桃源。”多次来过东乌素图村的张晓雅说。
花果山农庄经营者孙俊龙已在东乌素图村生活了50多年,亲眼见证了村子的发展和变化。他告诉记者,随着村容村貌的提升和林果业的发展,前来旅游、赏花、采摘的游客越来越多,也因此带动了村里农家乐的兴起。他经营的花果山农庄已有12年,生意日益红火,不仅增加了自身收入,还带动了村民就业,其农庄大多数员工都来自村里,这些员工不用出远门就能工作,每年人均收入达5至6万元。
东乌素图村的大杏,远近闻名。记者了解到,除了遍地开花的农家乐,大杏种植也是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采摘业和餐饮业在满足游客乡村体验需求的同时,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更多活力。
站在村中高地远眺,盛夏的东乌素图村更显葱郁。东乌素图村党委委员王志凤介绍,近年来,东乌素图村以“文旅+”为核心,以乌素图大杏品牌为特色,持续提升“杏坞番红”美景的知名度与美誉度,全力打造“杏福树下”文旅融合新名片,重点建设乌素图村区域性文化休闲旅游区。目前,村内种植杏树果树3800亩,游客可以赏花、品果、寄思、许愿。通过举办杏花节、采摘节、丰收节、集体婚礼等活动,每年接待游客近300万人次。现已形成以林果促采摘、以采摘促农家乐的休闲旅游产业链,发展农家乐50余家。村里打造了以8.3公里村路为经络的旅游带,沿线设置帐篷餐饮区、舞台演绎区、集装箱营地、网红造景区、林下空间、古风市集等服务业态,杏花谷、“幸福泉”成为新晋休闲旅游打卡地,进一步打响了“杏福树下”乡村旅游品牌。
东乌素图村历史悠久,拥有2000多年的赵北长城遗址、百年历史的乌素图神泉、600年树龄的老榆树、62棵200年以上的古杏树、600余棵古树群的杏花谷。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村庄增添了独特魅力。
时代新风,徐徐吹来;文明乡村,携手共建。近年来,东乌素图村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载体,大力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组建文明婚俗劝导队,对适婚青年家庭上门开展宣讲劝导,并利用电子显示屏、移动宣传车滚动刊播婚俗改革宣传标语,引导摒弃高额彩礼、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等陋习。积极发挥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作用,对彩礼、随礼、酒席规模等作出具体明确规定。以“倡导移风易俗,弘扬文明新风”为主题,创作推出了富有特色的二人台《倡新风 讲文明》、三句半《移风易俗树新风》等小戏小品,宣传身边的移风易俗故事。此外,还组织花馍大赛、大合唱、乡村运动会、消夏晚会等各类活动,培养村民健康文明的生活理念。
如今的东乌素图村,发展的成果清晰可见,文明的故事持续上演。这里,彰显着生机的底色,浸润着振兴的力量,正绘就一幅村民幸福生活的生动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