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2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贾振宇:草种装上“中国芯” 北疆大地披绿装

●本报记者 杨彩霞

在蒙草集团的实验室里,贾振宇轻轻托起一捧细小的草籽说:“每一粒种子都是一个精密的生命系统,自带适应环境的‘生物算法’。”这位年轻的90后科研带头人,正以十年磨一剑的坚韧,在草种科技领域破译自然的密码,为北疆大地锻造着“绿色芯片”。

从零突破:终结草坪草“卡脖子”之痛

“十年前,站在北方城市的草坪上,脚下85%的种子漂洋过海而来,尤其是冷季型草种,几乎全部依赖进口。”贾振宇说。

于是,一场旷日持久的国产突围在内蒙古、青海、河北的荒野间展开。贾振宇和团队的目标明确:培育真正适应北方严酷环境的国产草坪草。他们系统采集早熟禾属种质资源,锚定“分蘖强、返青早、绿期长”的育种目标。混合收种、温室育苗、移栽……无数个日夜在试验田与温室中坚守。“最难的是等待与验证。”他说,“一个新品系,要经过至少3年的品种比较和多点区域试验,才能证明其品质。”最终,蒙草细叶早熟禾培育成功。2024年6月,该品种正式通过内蒙古自治区草品种审定。

成果远不止于此。贾振宇团队同步构建了完整的产业技术链。其主持制定的《草地早熟禾种子生产技术规程》地方标准以及3项关键发明专利,为国产草坪草从实验室通向广阔天地铺就了坚实路基。

基因“剪刀”:重塑“牧草之王”的生命密码

被誉为“牧草之王”的紫花苜蓿,成为贾振宇科技攻坚的又一个目标。在蒙草集团分子育种实验室,一场静默的“牧草革命”悄然推进。

“传统育种周期长,改良性状如同大海捞针。基因编辑技术,让我们拥有了精准重塑牧草遗传密码的‘剪刀’。”贾振宇介绍。其团队与上海交通大学深度合作,以“甘农3号”为基础材料,采用超声辅助侵染技术,攻克了紫花苜蓿遗传转化效率低的难题。这一突破,为规模化创制高产、耐盐碱的苜蓿新种质提供了核心支撑,将育种周期大大缩短。

实验室的另一项基础工程同样瞩目——燕麦品种指纹图谱数据库。贾振宇向记者展示数据库界面:“这里涵盖了市场上90多个主流品种。就像每个人的DNA独一无二,每粒燕麦种子也有了精准的‘分子身份证’。”该数据库为种业市场的品种真实性鉴定筑起了坚实防线。

“土壤医生”:唤醒板结大地的生机

贾振宇团队的科研版图拓展至“土”的维度。贾振宇拿起一瓶深褐色菌剂告诉记者:“好种子是起点,但让它在退化土地上‘活得好’,才是真本事。微生物,就是土壤的‘生态工程师’。”

显微镜下,木霉菌丝活跃生长。“它是个‘全能管家’。”贾振宇形象地比喻,“改良土壤板结如同把‘铁疙瘩’变成‘松蛋糕’,同时为根系赋能增产,还能协同作战抑制病害,筑起一道活的‘病害防火墙’。”

针对顽固的土壤板结问题,贾振宇团队研发的生物炭基肥效果显著,不仅可以改善土壤结构、补充养分,还能减少化肥施用量20%以上,降低因化肥使用过量带来的面源污染。这项变废为宝的技术,将农业废弃物转化为“营养胶囊”,为盐碱地改良和退化草原修复提供了创新方案,可使作物增产10%以上。

从种质资源采集到基因编辑,再到土壤微生物生态调控,贾振宇团队构建起一个环环相扣的“草种科技生态系统”。作为技术骨干,他参与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主持或实施了多项省市级重大科技专项。累累硕果背后,是第二十七届全国发明展览会金奖(排名第二)、10余篇论文、10余项发明专利以及4个内蒙古自治区审定草品种的有力见证。

“我们要让每一粒中国草种,都成为北疆大地的‘绿色芯片’。”贾振宇语气坚定。在他手里,这些看似微小的草籽,正被科技赋能,为修复土地健康,守护万里草原的勃勃生机贡献着坚实力量。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