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的重要性,深刻揭示了政绩观偏差的根源与危害,对于党员、干部践行正确政绩观的前提要求由“树立”升级为“树牢”,引领各项事业有序向前推进。当前,部分党员、干部在实际工作中仍存在“穿上新鞋、走回老路”的惯性思维、“盲目跟风、一哄而上”的功利思维、“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避责思维、“片面理解、简单执行”的机械思维、“只管一域、不顾全局”的本位思维、“只重当前、不计长远”的短视思维六种错误倾向。这“六种思维”不仅制约了地方高质量发展的步伐,更破坏了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笔者尝试针对这“六种思维”提出破解思路,为党员、干部树牢正确政绩观找到经验参照和理论答案。
破除惯性思维,坚持守正创新
惯性思维是党员、干部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固定化、程式化的工作模式。部分干部在面对新任务、新要求时,习惯沿用惯有经验,导致政策执行与时代需求脱节。比如,在推进生态保护政策时,仍沿用传统的“运动式治理”模式,忽视了长效机制建设,最终导致生态修复效果反复波动。这种思维的危害在于:抑制了创新活力,阻碍新发展理念落地;加剧政策执行的“内卷化”,耗费大量资源却收效甚微;削弱群众对政策的信任度,影响治理效能。破除惯性思维,需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强化理论武装。将新发展理念纳入干部教育培训内容,通过专题研讨、案例教学等方式,引导干部从“经验主义”转向“守正创新”。二是优化决策机制。建立“试点先行、动态调整”的决策模式,鼓励基层探索差异化路径。三是完善容错纠错机制。对因创新探索出现的失误给予包容,明确“三个区分开来”要求,为干部试错提供制度保障。党员、干部要切实提高推动高质量发展本领、服务群众本领、防范化解风险本领,克服浮躁情绪,抛弃私心杂念,以钉钉子精神抓部署、抓落实,在务实中成长,在实干中进步。
破除功利思维,坚持人民至上
功利思维表现为部分干部为追求短期政绩,盲目迎合上级关注点或社会热点,导致“造盆景”“做秀场”现象频发。例如在“户厕改造”中,片面追求“改厕率”,忽视实际使用需求,最终导致工程流于形式。这种思维的危害在于:加剧了资源浪费,挤占真正民生工程的投入;扭曲政策目标,使群众获得感与政策初衷背离;助长浮夸风气,破坏政治生态。破除功利思维,需从三方面发力:一是强化政治忠诚教育。通过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党性锤炼,引导干部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政绩观。二是完善考核体系。将“潜绩”与“显绩”纳入考核指标,减少对短期经济增速的过度依赖。三是加强舆论监督。通过媒体曝光、群众评议等方式,倒逼干部回归务实作风。通过宣传先进典型,营造“重实干、重实绩”的舆论环境。党员、干部只有不慕虚荣、不务虚功、不图虚名,才能创造出一番事业,真正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要坚决破除以经济数据、经济指标论英雄的片面政绩观,坚决防止频繁“换赛道”、盲目“铺摊子”的政绩冲动症,不搞盲目蛮干、竭泽而渔,大力破除“速度情结”“换挡焦虑”,把为群众办了多少好事实事作为检验政绩的重要标准。
破除避责思维,坚持务实担当
避责思维源于部分干部对问责机制的过度担忧,产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消极心态。党员、干部需要认识到:有权就有责,权责要对等;有责要担当,失责必追究。在政策落实中,有的地方因担心追责而层层加码,要求“一个工作日上报结果”,反而导致基层疲于应付。这种思维的危害在于:扼杀了干部主观能动性,阻碍政策落地;加剧“小马拉大车”现象,增加基层负担;削弱治理效能,影响群众满意度。破除避责思维,需从三方面推进:一是强化责任担当教育。通过正反面典型案例引导干部树立“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二是完善问责与激励并重机制。对因失职渎职导致的错误严肃追责,对因改革探索出现的失误宽容处理。三是做到拎着“乌纱帽”为民干事,不能捂着“乌纱帽”为己做“官”。党员、干部面对可能发生的各种风险,要增强责任感和自觉性,把自己职责范围内的风险防控好,不能推给上面,也不能留给后面,更不能不负责任地逃避和制造风险。
破除机械思维,坚持问题导向
机械思维表现为部分干部对政策理解不深,执行过程中脱离实际、照本宣科。例如在化解政府债务时,通过虚假化债掩盖问题,导致债务风险转移而非化解。这种思维的危害在于:割裂政策整体性,导致问题“按下葫芦浮起瓢”;加剧了治理碎片化,削弱政策协同效应,增加合成谬误;滋生“数字政绩”“虚假政绩”,损害政府公信力。破除机械思维,需从三方面优化:一是强化调查研究。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通过实地调研、座谈交流掌握真实需求。二是完善政策传导机制。建立“政策解读—任务分解—反馈修正”的闭环流程,避免“上下一般粗”。三是提高干部专业能力。针对不同领域、不同层级干部开展分类培训,增强政策执行力。党员、干部要真正把“群众要什么、我们干什么,干得好不好、群众说了算”作为检验政绩的重要原则。
破除本位思维,坚持系统观念
本位思维源于部分干部缺乏全局意识和系统观念,出现“各管一段”的治理困境。例如在生态保护中,仅关注本区域指标完成情况,忽视上下游联动,最终造成生态修复效果不佳。这种思维的危害在于:加剧了部门壁垒,降低了政策协同效率;引发“搭便车”现象,推诿扯皮问题突出;损害整体利益,影响高质量发展目标实现。破除本位思维,需从三方面统筹:一是强化政治建设考察。将“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相统一”纳入干部考核标准。二是完善跨区域协作机制。建立“横向协同、纵向联动”的治理模式。三是推动干部交流轮岗。打破“一岗定终身”的固化模式,通过轮岗交流促进干部打开视野,提升统筹协调能力。这需要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大局观念和全局意识,正确处理保证中央政令畅通与立足实际创造性开展工作的关系。
破除短视思维,坚持久久为功
短视思维表现为部分干部急功近利,忽视长远利益。比如,为追求短期GDP增长,盲目上马高耗能项目,导致生态环境恶化。这种思维的危害在于:透支未来发展空间,加剧了资源环境压力;削弱治理可持续性,埋下风险隐患;损害群众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破除短视思维,需从三方面突破:一是强化任期制约束。严格执行党政领导干部职务任期制度,防止频繁换岗导致政策断层。二是完善动态评估机制:建立“过程+结果”双重考核体系,将长期效益纳入考核指标,确保政策长效性。三是加强政绩观教育。引导干部树立“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以钉钉子精神抓落实,提高党员、干部履职能力。通过“实绩导向”评优机制,激励干部关注长远发展。党员、干部要坚持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脚踏实地把既定的行动纲领、战略目标、工作蓝图变为现实。
破除“六种思维”、树牢正确政绩观,是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呼和浩特新篇章、推动首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党员、干部要牢记创造业绩的目的是为人民谋利益,真正把心思和精力放在为党和人民干事创业上。树牢正确政绩观,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性。这需要从党性教育、选人用人导向、政绩考核评价制度、监督约束问责等多维度发力,引导党员、干部把“为民造福”和“抓好党建”有机统一起来。唯有如此,才能创造出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实绩,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实支撑。
(作者单位:中共呼和浩特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