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雨轩
当锡林郭勒草原的第一缕晨光刺破天际,一匹名叫“查干阿都”的幼小蒙古马便踏着露珠开启了它的成长史诗。孙永斌先生的长篇儿童小说《查干阿都与锡林郭勒草原的故事》,以这匹小马的视角为核心,编织了一幅融合壮美草原风光、万物有灵童话、深厚民族精神与鲜明时代价值的瑰丽画卷。这部作品不仅是一部充满童趣的草原动物传奇,更是一部以童心为笔、以草原为纸,深刻书写蒙古马精神内核,并在童话般万物对话的和谐图景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学力作。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时代思考,为新时代儿童文学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传递核心价值提供了典范。
童话王国的艺术构建:
万物有灵的诗意对话与草原生命的交响
小说的艺术魅力首先根植于其对锡林郭勒草原进行的一场彻底的“童话化”重构。作者孙永斌赋予草原万物以鲜活的生命与灵动的语言,构建了一个生机勃勃、充满诗意的童话王国。
主角位移与视角革新:幼马查干阿都的“心灵之窗”。突破传统儿童小说常以人类儿童为主角的模式,将一匹幼小的蒙古马——查干阿都置于叙事的绝对中心。这一匠心独具的设定,带来了叙事视角的革命性转变。读者透过查干阿都那双清澈懵懂又充满好奇的马眼,去观察、感知和理解整个草原世界。它初次站立时的踉跄,对奔跑的渴望,对牧人“阿爸”的依恋,对未知事物的恐惧与探索,无不以最本真、最贴近儿童心理的方式呈现。这种非人类主角的“陌生化”视角,既充满童趣的新鲜感,又因其生命体验的共同性(成长、勇气、亲情、友谊)而极易引发小读者的强烈共鸣。查干阿都不再是背景或工具,而是拥有独立灵魂和成长轨迹的故事发动机和情感核心。
万物有灵的诗意对话:草原生命的和谐共鸣。小说最显著的艺术特色,是赋予锡林郭勒草原上每一片土地、每一株花草、每一种动物以“说话”的能力和独特个性:一是聆听地域的私语。乌珠穆沁草原丰美的牧草会自豪地低语:“看啊,是我滋养了最健壮的牛羊!”浑善达克沙地的沙柳则在风沙中坚韧地歌唱:“根扎得深,就不怕风狂!”每一片草原、沙地、湖泊、山丘,都成为有情感、有故事的角色,共同诉说着锡林郭勒大地的壮阔与多样。二是风流转了花草的密语。金莲花在阳光下灿烂欢笑,萨日朗(山丹花)热情似火地打招呼,洁白的芍药花则像温柔的姐姐,安慰着迷路的小查干阿都。它们不仅是风景的点缀,更是情感的传递者和成长的见证者。三是呈现动物的交响。草原鼠机灵地传递消息,百灵鸟用歌声预报天气,忠诚的牧羊犬是可靠的伙伴,甚至狡猾的草原狼也有其生存的逻辑和对“对手”的某种“尊重”。所有的生命都在同一个生态舞台上,遵循着自然的法则,进行着或和谐、或竞争、但最终归于平衡的对话。查干阿都与它们之间的每一次互动,都是对草原生命共同体的生动诠释。这些充满童趣和想象力的对话,将抽象的自然法则和生态智慧转化为儿童可感可知的童话语言,在孩子们心中播下敬畏自然、尊重生命的种子。
童话叙事与民族风情的交融:民俗的诗性表达。作者巧妙地将蒙古族独特的文化符号和民俗活动融入童话叙事。那达慕大会上,马蹄声被形容为“大地的心跳”,搏克(摔跤)选手的力量之美被拟人化为“山峦的舞蹈”,悠扬的长调则被描绘成“风与云的对话”。敖包祭祀的庄严,蒙古包升起的炊烟,迁徙转场的壮观,都在万物有灵的视角下,褪去了神秘的外衣,呈现出一种充满诗意和亲切感的童话色彩。这种交融,使民族文化的传递不再生硬,而是在童话的梦幻氛围中自然流淌,浸润童心。
蒙古马精神的具象化颂歌:
幼马成长与不屈灵魂的淬炼
小说将抽象崇高的“蒙古马精神”——“勇往直前,不畏艰险、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完美地具象化于主角查干阿都的成长历程中,使其成为一部感人至深的“精神成长小说”。
“不畏艰险,勇于面对困难”的核心叙事动力。查干阿都的成长史,就是一部不断挑战困难、超越自我的奋斗史。从它降生时挣扎着第一次站立,到学习奔跑时无数次跌倒又爬起;从初次面对暴风雪的惊恐无助,到最终能在风雪中为牧人引路;从遭遇狼群的生死考验,到学会用智慧和勇气保护羊群……每一次危机都是一次淬炼。小说浓墨重彩地描写了这些极端困境,尤其突出查干阿都在身体极限与心理恐惧双重压力下的表现。这种在绝境中迸发的勇气和坚韧,正是蒙古马精神最震撼人心的体现。
“忠诚使命”的深刻烙印。忠诚,是蒙古马精神融入血脉的基因。查干阿都从小被牧人家庭养育,它将对“阿爸”(牧人)的深厚情感,升华为对守护家园的神圣职责。这种忠诚不是盲从,而是基于深厚情感认同和生命共同体的自觉担当。它理解自己作为蒙古马的价值和使命,并甘愿为此付出一切。小说结尾,当查干阿都成长为健壮的骏马,依然坚定地守护着草原和牧人,正是这种忠诚精神的永恒写照。
“甘于奉献”的生命底色。蒙古马的奉献精神,在查干阿都身上体现为一种无言的、不求回报的付出。长途跋涉不叫苦,负重前行不抱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它的价值在于行动本身,在于对群体(牧人家庭、羊群、草原生态)的默默贡献。这种奉献,在童话的语境中,闪耀着纯粹而崇高的光芒。通过查干阿都这一鲜活立体的幼马形象,小说将蒙古马精神从历史传说和抽象概念中解放出来,转化为一个可亲、可感、可学、可敬的生命榜样,在儿童读者心中树立起一座关于勇气、坚韧、忠诚与奉献的精神丰碑。
万物共生与命运交织:
童话图景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小说超越单一物种或单一民族的叙事,在查干阿都的视角下,构建了一个万物共生、命运交织的草原世界。这一童话图景,成为自然隐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绝佳载体。
草原,共同的家园与命运的纽带。锡林郭勒草原,是查干阿都、牧人、各种动植物共同的家园。这片土地滋养着所有生命,也连接着所有生命的命运。风调雨顺,则万物欣荣;暴雪干旱,则众生艰难。在故事发生场域与情节角色变化中将故事推进,以寻找哥哥查干扎那作为查干阿都目标。一路上,它欣赏过流连忘返的美景、遭遇过命悬一线的险境,遇见需要用善良帮助的鼹鼠、乌鸫,用友情合作的伊和努德,用勇气战胜的草原雕、草原狼,用智慧辨别的假朋友——狐狸。小说通过草原生态的整体性描绘,以及查干阿都感知到的万物互联(如花草的警示、鸟类的预报、动物间的互助),生动地阐释了“共同体”最本质的含义:共享一片天地,共担风雨,休戚与共。这为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命运与共提供了自然维度的深刻启示。
牧人家庭,多民族共同体的微型缩影。养育查干阿都的牧人家庭,是小说中人类社会的代表。作者并未刻意强调其单一民族属性,而是着重描绘其包容、勤劳、智慧、仁爱的品格。牧人“阿爸”对查干阿都的慈爱与严格,对草原规律的尊重,对其他民族朋友的真诚友善,都体现了一种超越单一族群的、基于共同生活和人性美好的情感联结。查干阿都对这个家庭的深厚感情和忠诚守护,象征着不同生命形态(在此隐喻不同民族)在同一片土地、同一份情感滋养下形成的牢不可破的纽带。书中描写牧人一家与来访的汉族农业专家共同研究抗旱牧草、与回族商人公平诚信交易的情节,虽着墨不多,却在查干阿都纯真的观察中,展现了草原上不同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和谐日常。
“对话”的本质理解、尊重与互助。小说中万物之间充满童趣的“对话”,其深层意义在于沟通、理解与互助。查干阿都通过倾听花草的“低语”避开危险,通过与百灵鸟“交谈”预知天气,在遭遇困境时得到其他动物(如经验丰富的老马、勇敢的牧羊犬)的提醒和帮助。这种跨越物种的沟通与协作,正是构建和谐共同体的基础。它隐喻着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只有通过真诚的交往、深入的理解、相互的尊重和及时的援助,才能应对共同挑战,实现共同繁荣。查干阿都最终成长为草原的守护者,其力量不仅源于自身的蒙古马精神,也源于它对这片土地上所有生命的理解和它所能凝聚的“共同体”的力量。
深刻的时代价值:
童心沃土中的精神传承与共同体认同
《查干阿都与锡林郭勒草原的故事》在当代儿童文学创作中具有多重显著的时代价值。在当代儿童文学创作中,《查干阿都与锡林郭勒草原的故事》提供了承载与传达重大时代主题的典范路径。在童趣盎然的故事中融入严肃价值;它超越单一民族叙事,在多元互动中展现共同体图景;它巧妙运用童话诗性,使蒙古马精神等抽象品质变得可亲可感。书中描写草原那达慕大会的场景便集中体现了这种艺术匠心:赛马的激烈、摔跤的力量、儿童的笑语、不同民族观众的喝彩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一幅生动和谐的草原生活画卷。为新时代儿童文学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传递核心价值提供了极具启发性的艺术方案。
传承与弘扬民族精神的创新路径。在全球化与现代化浪潮中,如何让下一代理解和传承如“蒙古马精神”这样的优秀民族品格?小说给出了答案:摒弃枯燥说教,回归儿童本位,以充满童趣和想象力的童话叙事,将精神内核具象化于一个可爱、可敬的动物主角的成长故事中。这种创新路径,使抽象的精神变得可触摸、可效仿,极大地增强了其在儿童心中的感染力和生命力。《查干阿都与锡林郭勒草原的故事》以其童话般纯净的对话表达、对蒙古马精神的生动诠释、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自然融入,构建了一座从童心通向民族文化深层的艺术桥梁。当查干阿都与“白云”的身影消失在草原天际线时,他们留下的不仅是动人的故事,更是一种精神的回响——那坚韧不拔、忠诚勇毅的蒙古马精神,那像草原一样广阔深厚的共同体意识,正在新一代少年心中悄然生长。
生态意识与生命教育的诗意启蒙。在叙事手法上,小说创造性地构建了儿童作为“文化转译人”的角色功能。查干阿都既是草原文化的继承者,又是向读者传递这一文化的桥梁。作者借查干阿都之口,将蒙古族谚语、习俗、自然知识以儿童能理解的方式娓娓道来。
小说最显著的艺术特色在于其童话般纯净、充满诗意与童趣的对话表达。作者赋予草原生灵以语言能力与情感思维,营造出万物有灵的神奇世界。通过构建万物有灵、和谐对话的草原童话王国,小说在儿童心中潜移默化地植入了深刻的生态伦理观:敬畏自然、尊重生命、理解万物互联。这是对工业文明时代生态危机的一种文学回应,也是对下一代进行生命教育和可持续发展观启蒙的生动教材。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童年版叙事。当锡林郭勒草原在清晨的薄雾中苏醒,查干阿都——那匹纯真勇敢的蒙古马的身影便跃然纸上,开启了一场融合诗意童话与深沉民族精神的草原之旅。长篇儿童小说《查干阿都与锡林郭勒草原的故事》不仅是一部描绘草原风情的作品,更是一部深刻书写蒙古马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童话般对话为艺术特色的文化叙事佳作。这部作品犹如草原上架起的一道彩虹,一端连接着传统与现代,另一端则伸向儿童心灵深处,以独特的艺术手法为新时代民族精神与价值观念的传播提供了充满温度与诗意的表达。小说将宏大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巧妙地融解于草原万物共生共荣的童话图景和查干阿都视角下在草原成长的生活点滴中。它通过“共同家园”“命运相连”“沟通理解”、“互助共生”这些儿童易于理解的童话逻辑和情感体验,自然而然地传递了“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核心价值,为在青少年群体中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充满温度与诗意的文学载体。这种以童心诠释文化的方式,既避免了生硬灌输,又使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涵在儿童认知层面获得有效传递。
困境中淬炼品格的成长启示。小说艺术殿堂的另一根支柱,是对“蒙古马精神”深刻而动态的叙事呈现。这种精神绝非抽象符号,而是通过查干阿都的成长经历被具象化为“坚韧”“忠诚”“勇毅”的鲜活品质。尤为珍贵的是,小说将蒙古马精神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宏大主题进行了有机融合与创新表达。故事中,查干阿都挣脱驯马场的束缚,开始了自己的游历。在成长过程中,它经历了与伊和努德的结伴同行、参加赛马比赛、与狼的斗争等一系列惊心动魄的事件。这些情节绝非刻意说教,而是在草原生活的自然脉动中,在儿童纯真的交往互动里,展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图景。小说通过儿童视角,将宏大的共同体意识转化为可感可触的日常实践,在孩子们心中悄然埋下民族团结的种子。在物质相对丰裕但精神挑战增多的当代,查干阿都面对重重困难所展现出的“不畏艰险、勇于面对”的精神,为儿童读者提供了强大的精神鼓舞和榜样力量。它启示孩子们,成长的道路必然伴随挑战,真正的力量源于内心的坚韧和在困境中淬炼的品格。
(作者系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