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7版:时评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期待更多养老院“嵌”在家门口

●刘予涵

近期,江苏省南通市丁堰镇朝阳村的微型嵌入式养老院受到关注。这家位于村党群服务中心内的养老院,通过改造闲置村小教室,实现了低成本、小规模的灵活运营。当地社会养老机构还为院内护理员、厨师等提供了专业技能培训与指导,有效提升了服务水平。这一模式充分盘活了农村闲置资产,形成了政府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良好机制,切实缓解了农村老人不愿离家和子女无力照料的现实困境。

调查显示,我国九成以上老年人倾向于居家养老,生活不离本社区、情感不离老街坊、养老不离身边人,成为不少老年人最朴素的愿望。然而,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医疗资源匮乏,养老服务体系尚不健全,缺乏专业的养老机构和服务人员,难以保障农村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和医疗护理。

与传统大型养老机构相比,微型嵌入式养老院具有显著的地理优势和情感亲和性。老人不必离开熟悉的环境,无需重建已有的社交网络,还能获得专业照护。这种模式既满足了老年人原地安养的情感诉求,又解决了子女无法全天候照护的现实困境,实现了机构专业化与家庭亲情化的完美结合。

笔者认为,要想乡村养老机构办得好、可持续,既要靠政府层面继续引导和支持,也需要探索市场化和公益性相结合的经营模式。一方面,要盘活乡村闲置资源,加大对嵌入式养老服务模式的支持力度,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推动闲置校舍、厂房等设施改造利用。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场所的建设和运营。此外,还应不断优化服务内容,拓展市场化运营机制,持续增强自身“造血”能力,逐步减少对外部资金的过度依赖,切实促进其健康、可持续发展,从而将更优质、更便捷的养老服务送至农村老年人的身边。

(据《农民日报》)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